平凉:扛起中医药发展大旗 ——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纪实

24.08.2015  12:21

      甘肃平凉是中医养生文化的发源地、皇甫谧针灸文化的起源地。千百年来,厚重的中医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但随着西医的大量涌入,中医学在这里也同样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甚至有人提出“中国的中医药是不是已经过时了”的论调。

      如何拯救国医国粹?如何振兴皇甫谧故里的养生文化?如何使中医在困境中实现突围和崛起?对此,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给出了正确答案,那就是:发挥综合医院优势,弘扬国医养生文化,从百姓需求出发,积极构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建立中西协同创新机制,走出了一条传承中医瑰宝中西共赢发展的新路子。

传承与弘扬:

吸收国粹精华建立创新机制

2012年6月,北京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梁全龙在平凉第二人民医院义诊,向该院中医医师、骨科医师、按摩师传授推拿整脊手法,大家凝神静听、细心揣摩……

      2012年9月,邀请中国针灸学会贺林、符仲华等8名针灸专家来平凉第二人民医院举行大型义诊活动,完成了近500名患者的诊治。通过火针、浮针等特色针法的现场演示、学习,进一步宣传了中医治疗特色,达到了推广、学术交流的目的……

      2015年6月27日,崆峒古镇的国医养生馆里,甘肃岐黄特种针灸研究所的专家手舞银针,给患者施治,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中医康复科的大夫们站在旁边,仔细观看并记录着专家们扎针的手法和部位……

2015年8月16日,李可中医药学思想研修班现场,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中医康复科的大夫们一边聆听专家的讲座,一边认真地记着笔记……

学习、钻研、提升,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中医康复科的大夫们已经习惯抓住任何一个机会向同行、专家讨教,汲取养分。

      “建设一支具有中医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是医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础。”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君奇说。

      为此,该院不断拓宽中医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中医人才培养水平,采取“内引外连”等方法加强人才培养。每年派送5-1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课,开展技术指导。

      医院响应上级号召,积极起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3年来共培训“西学中”专业技术人员320余人次,选派16人次参加省、市组织的“中医学经典”培训,9人顺利通过第一批师承教育学成出师,第二批又有12人按要求进岗跟师学习。

      而医德的培养,更被医院视为重中之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中医人来说,医德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经历实践的淬砺,还要文化熏陶。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人。”刘君奇说。

      医院创造各种条件,鼓励院里的中医专家走进社区、深入偏远地区、贫困山区展开义诊。

      在康复病区,他们为车祸后神志不清的张小娥(化名)送吃送穿,并为她推拿、按摩、针灸,训练她的活动能力。5年来,那份不变的热忱始终温暖着张彩娥,在他们的精心治疗和关爱下,张小娥终于能像健康人一样,走路、吃饭,轻声说笑了。

      在偏远地区,他们冒着酷暑或严寒奔波在各个山村之间,为那里的村民提供最简单却又是最贴心的医疗服务……无数双期盼的眼光望着他们,簇拥着他们,那是村民最朴素的信赖……

      每一次不平凡的经历,都是一次医者仁心的洗礼。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医人才建设为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改革与发展:

  开发中医资源情系百姓健康

    今年8月的一天,在平凉市人民二院古色古香的国医养生馆,城区一事业单位的职工李井升(化名)趴在床上,背上的几个火罐已经拔出了深紫的印子,医生顺着肩颈的经络迅速滑动火罐,滑出了一道道深浅不一的血印。随后,医生又一番推拿揉捏之后,治疗告一段落。

    “我得的是肩周炎,刚来时疼得抬不起胳膊、翻不了身,现在基本快好了。”李井深说,“这肩周炎是老毛病了,以前也曾到大医院看过,花了不少钱,吃了不少药,也没什么效果。在这里冶疗,三天就见了效果。”

      市第二人民医院继承传统文化相继成立的康复科门诊、住院部、国医养生馆成为该院“开发中医资源、情系百姓健康”的“三位一体”有力阵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院不断完善医疗设备配置,先后配备大型微波治疗机、电脑颈腰椎牵引床、中医熏蒸机、超短波等医疗设备30余台件,基本满足了临床工作和广大患者的需求。

      一名叫李战臣(化名)的患儿,做了脑积膜膨出术后,生活不能自理。针对患儿的病情,康复科医师讨论后确定治疗方案,用中药补肾健脑弥补先天不足;用针灸益肾健脾、舒筋通络;用按摩、康复训练提高肌力、改善肢体活动度及平衡……经过两年的精心治疗,李战成身体基本恢复,能独自进食、穿衣、如厕大小便、正常步行,现在已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

一岁的小子杨,确诊为“脑瘫”,  在省内外多家省级医院就诊治疗,因医疗费用昂贵没能坚持,经介绍来到平凉市二院康复科。经过针灸、按摩、康复训练、服中药等2年时间的对症治疗,小子杨四肢抽搐等症状缓解,借助助行器行走稳健,可以独自行走10米,日常生活能够部分自理。小子杨的母亲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该院确立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脑卒中后遗症、面神经炎、小儿脑瘫等疾病的临床路径及10余种疾病的诊疗规范,在疾病的诊疗中以中医非药物绿色疗法为主,为患者在诊治的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同时减轻了患者病痛的折磨。

科技与进步:

      实施品牌战略凸显中医特色

      该院充分发挥中医的治疗潜力,在诸多病症上做到病有专治、治有特色,对有效方剂加以运用推广,显现出鲜明的中医特色。

      全院初步建立中医康复科与各西医病区之间良性转科的有效机制,建立中医到西医科室查房,中医会诊,中医参与急、危重病人抢救等制度,中医医生包科室进行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全院范围内逐步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多个西医临床科室在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例如颅脑外伤、脑卒中等疾病稳定恢复期,针灸、按摩等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已成为神经内外科的常规诊疗方法。呼吸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把肺炎、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服中药列为治疗常规。如呼吸内科通过穴位贴敷治疗哮喘、支气管炎;消化内科通过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泌尿外科通过艾灸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的尿潴留……

      “中医的优势很多,但也有不足,西医同样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发挥中医优势的同时,一定要吸纳西医的长处,千万不能盲目排斥,要相互借鉴,吸纳并取。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首先是医生,怎样做对患者有利,我们就要怎样做。一切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汝宝元说。

      正是这样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度,让平凉市二院中医药始终走在科研创新的前沿。该院先后完成《小针刀疗法临床应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腧穴刺灸成就及临床应用研究》等课题9项,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举办“平凉市首届康复医学学习班”、“平凉市蜡疗技术培训班”。2010年创建成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被中残联指定为定点康复医疗机构,并获甘肃省助残扶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中医康复科和针灸专科分别被命名为省、市级重点中医药专科,先后接待省内10多家兄弟单位交流学习。

      “下一步,我们将准备用2-3年的时间,运用中医药和推拿等方法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咳嗽、腹泻、消化不良等疾病,逐步使之形成规模。同时,利用平凉市针灸学会平台,加强与省内外中医、针灸名家的技术交流、学术交流,虚心学习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和经验做法,把我们医院的中医药工作做得更好,为老百姓提供简、便、易、廉的医疗服务。‘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走中医特色的医改之路’” 该院副院长刘君奇说。

                        编辑:马存贵    报道:平凉日报社    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