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名中医省二院王福林主任中医师:《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病验案系列推介
名医档案:王福林,甘肃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西北民大硕士研究生导师,院风湿骨病科主任,兼任《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编委。从事临床和管理工作3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深受患者信赖。
研究方向:致力于风湿骨病的临床研究且见解尤为独到,总结为疗痹十法十方,形成以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心理、康复等综合治疗的“三联疗法”为主的风湿骨病独特疗法。同时研发了寒痹灵贴、热痹康贴、骨痹舒贴、祛风止痛擦剂、清热活血擦剂等治疗风湿骨病的系列特效制剂。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风湿骨病及颈肩腰腿痛。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对风湿骨病诊治颇有建树。自2007年,他潜心学习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又拜师于甘肃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延昌主任中医师,古方今用,勇于实践,善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性疾病,在诊治思路、用药特色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其临床研究成果被收录于《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
张某,男,46岁,工人。
初诊:患者因多次睡卧冰冷潮湿之地致右臀及下肢麻木、疼痛约半年余。近1个月来,劳累或受寒着凉时疼痛加重,痛处固定不移,日轻夜重,休息及遇暖则减轻,痛处有冷感。经兰州某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给予针灸及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维生素B1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病情时轻时重。近3天疼痛致难以行走,急来风湿科求治。刻下症:右下肢疼痛、麻木,沿臀外侧向下放射,疼痛难以忍受,行走困难,双足不温。检查:右侧腰及臀部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腰椎X线及CT检查未见异常。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中医诊断:痹证;西医诊断:坐骨神经痛。
辨证:寒湿入络,气血痹阻。
治则: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选用《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由附子、蜀椒、泽泻、乌喙、细辛、白术等6味药组成),及“治痹手足雍肿方“(由秦艽、附子2味药组成),根据原方加减化裁如下。
处方:制川乌9g(先煎)、制附子9g(先煎)、炙麻黄6g、桂枝12g、蜀椒5g、细辛5g、独活15g、泽泻9g、川牛膝10g、木瓜20g、当归15g、白芍25g、白术15g、秦艽9g、豨莶草10g、全蝎5g(冲服)、蜈蚣1条(冲服)、生甘草9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负重,以利于病情恢复。
二诊:上方服7剂后,患者右臀及下肢麻木、疼痛基本消失,双足温暖,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但行走时仍感右下肢酸沉乏力、重着不适,此乃阳气虚弱、湿邪尚存,原方去全蝎、蜈蚣,加炙黄芪30g、薏苡仁30g。
三诊:继服10剂后,下肢症状消失,守上方再巩固治疗1周。1年后随访,病已痊愈,未再复发。
按:坐骨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以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疼痛、牵拉痛为特点,多单侧发病,以男性青壮年为多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寒湿之邪乘虚侵入,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而致痹。“治伤寒遂风方”及“治痹手足雍肿方”均出自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功效为温通经络,逐风散寒,除湿止痛。适用于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畏寒怕冷;证属风寒湿阻者。方中川乌、附子、细辛、蜀椒均为味辛性温之品,功在温经祛寒,逐风除湿,通络止痛,合用可散久蕴之寒湿,通久郁之阻滞;方中附子、乌头一浮一沉,一刚一柔,二药同用,通十二经,走里达表;《本草汇言》又有“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之说;蜀椒,《本草纲目》认为为纯阳之品,除湿治风寒湿痹效佳;白术甘温,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张元素有“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之赞;泽泻一味,功在利水渗湿消肿。“治痹手足雍肿方”功效为祛风胜湿,温经通络。适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及手足臃肿等证。方中秦艽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神农本草经》云:“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附子温经通络,祛寒止痛。二药均为治疗风湿痹病之要药,配伍精,药味少,力专宏;临床上也可随证加味,或其它风湿方合入该方,用于治疗风湿痹病。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