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创业咖啡”为何香(一线视角)
行政审批的优化、政策支持的集成,仿若空气,令人习之而不察。正是运转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创业者卸下了心理包袱、解除了后顾之忧
“有些创意不能坐等”,这个信条总能鼓舞少数有魄力的创业者。而最近频频进入公众视线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只用了一两年就让一个观念深入人心:创业可以离大众很近,任何一个拎着创意的人,都可以来这里试试斤两。
没场地,这里有开放、廉价的创业咖啡馆,点一杯不到20元的咖啡,就可以办公一整天。不懂行,这里有各种创业模式“路演”,还有一大堆陌生人愿意参与讨论;无经验,这里有各种类别的创业孵化器,把初创者送上马扶一程;缺资金,这里每天都有瞄准各行各业的投资人苦苦寻觅创业者,其中不乏身价不菲的大老板、天使投资人……
毋庸置疑,一个全方位支持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已然从创业大街上最初那些简陋的咖啡馆中生长出来,它能帮助真正的创意脱颖而出、畅快游泳。
全面为创业搬走麻烦,无疑是它令创业者眷恋的地方,也为这条200多米的大街集聚了始料未及的超强人气。政府官员、国内外创业者、企业家、专家学者纷至沓来,都想尝尝中关村“创业咖啡”的味道。
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创意和机会的确成了街面上的通行证。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可以喝着咖啡尽情分享创业经历和各种信息;一拍即合从此合伙创业的,也不在少数;只凭天才创意就获得天使投资人的垂青,也不是天方夜谭。创业者只需要考虑,自己的想法是否成熟、团队是否有亮点,而不用担心“真金”长期被埋没。
几年前还以图书批发和餐饮旅游为主的一条街,为何能短时间实现如此华丽的转身呢?
其实,这背后并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虽然成功者总能在普通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但他们遵循的仍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中关村有关人士曾自豪地说,他们在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最关键的原因就是20多年来一以贯之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这里,行政审批的优化、政策支持的集成,仿若空气,令人习之而不察。但正是这个运转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创业者卸下了心理包袱、解除了后顾之忧。
中关村从不提倡三件事:圈地、优惠、招商。从诞生的那天起,管委会机构设置中就没有招商局。过去,一些地方常常追逐单个超级企业、单个大项目或某个产业链,以快速实现经济腾飞。但是,创新生态系统是招不来的,必须得超越“以特殊政策为重点项目保驾护航”的老思维。多研究本地的市场环境,积极和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共商共建,创业环境有什么短板就补什么,一步步填平洼地,才能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气象。
换句话说,中关村是改革创新“改”出来的,不是优惠政策“喂”出来的。以创业大街为例,政府不包办,采取由两家企业组成运营团队的方式予以扶持,率先实施“一个工位注册一家公司”等工商改革,将暂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多家早期创业服务机构,认定为创新型孵化器,纳入服务支持体系。政府“不越位”也“不缺位”,方有创业大街群贤毕至、香飘海内外。各地建设“众创空间”,移植创业咖啡馆,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会“空有其形,难闻其香”。
中关村的“创业咖啡”,不仅有二三十年的积淀,还有一些难以复制的优势,比如周边雄厚的人才资源、人文氛围等。但是,中关村培育创新生态系统的慢功夫、依靠市场创新的战略定力、于无声处改革的果敢行动,无疑还是值得好好咂摸咂摸。
(作者为本报北京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