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的“中”字究竟代表什么

13.07.2015  03:12

    最新一份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层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中产家庭平均月收入为45202元(约6858美元),这一数字在四个地区中排名第二,超越了台湾地区和韩国。报告还显示,受访者认为自己财务稳健有余但保障普遍不足。

    这份报告对于中产阶层的收入划分引来了网友的大量吐槽,连平时“月薪过万”的优越群体都够不着中产平均月收入,黯然拖了后腿。实际上,这份报告有意思的点在于,对于中产阶层并不是调查方出于学术或统计而得出的一个限定值,而是被调查者的“自认为”。换句话说,并不是家庭月均收入到了4.5万才被算作中产,而是家庭月均收入到4.5万的人才觉得自己算得上中产——这样的结果可堪玩味。

    中产阶层是什么样的?用一句粤语来简单概括,就是“有车有楼养番狗”(意为有车有房养着外国宠物狗),这不仅是一个财富收入的概念划分,更是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价值取向的划分。在一个橄榄形的稳定社会中,中产阶层的群像是这样的: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算得上知书达理;坐在办公室里做着重复的脑力劳动,不会任性地跳槽;有一个安稳的家庭,为自己的养老和孩子的教育而稳定地储蓄投资,或许会有每年一次的旅行,但不会随意迁徙;消费着中等品牌,去稍有格调但不奢华的餐厅;认同或形成了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中庸,追求稳定,不做也不想做出格的事情——他们是纳税人中的大多数,也是社会行为的大多数,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简称“主流”。

    回到中国的中产问题上,的确中间收入者是达不到上面那个“主流”标准的。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也并不需要家庭月均收入4.5万,毕竟,这是一个保险公司做的调查报告,必然有引导理财观念和商业养老的考虑。不过,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真的要比能达到这样的生活水平更多一点的财富,才能带来不愁生活养老的资产安全感。

    因为,在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人认为达成财务稳健主要靠运气。运气这两个字,可以承载的内容太多。既然有七成人把股票、基金当退休储蓄工具,碰上“疯牛”需要运气,躲得过股灾也需要运气;买房因为自贸区、地铁等原因升值需要运气,遇不上突然改规划门口多了条高架桥也是因为运气;买车摇号需要运气,摇到车牌后突然限行限外车牌价值暴涨更需要运气;公务员没在“打老虎”的时候成为被牵连的“苍蝇”需要运气,国企员工没在国企改革里被统一下岗需要运气,企业职工没在跳槽的时候连不上养老保险也需要一点运气……某种程度上,运气的确决定着是否有稳定的财务预期。

    在中国,中产阶层的“”字究竟代表什么?总之,按照一般而言对于中产生活的想象,一定不会是中位数,也不可能是中庸,而是更偏向于精英化的一个群体。有人说“中国没有中产阶层,只有中间收入阶层”,或许可以理解为,在这个充满变数的社会中,需要一个比中间收入阶层高得多的财产保障,才能享有一种普遍中产形象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吧。据《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