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东干族留学生在中国西北“重拾”祖辈记忆
中新社兰州10月30日电 题:中亚东干族留学生在中国西北“重拾”祖辈记忆
作者 南如卓玛 魏建军
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小伙子优素福今年20岁,正在西北师范大学求学。两年间,他学会了汉语日常用语并和一位甘肃女孩相恋。
“东干人”是中国西北回民后裔,历史上曾两次迁居后逐渐定居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国,是中国海外穆斯林同胞中最大的群体之一,在中亚地区约有14万人。
2013年,国侨办和甘肃省政府出资选60名东干族留学生来到甘肃交流学习,为期四年。优素福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
若不开口,优素福和兰州街头的穆斯林小伙子并无差别,戴着白帽子、红扑扑的脸蛋。“奶奶告诉我,我的祖辈们来自甘肃河州(今临夏),百年后我们重返这里。”“手抓羊肉、牛肉面都和我们的吃法相似,尤其在临夏看到满街的穆斯林同胞和阿拉伯文,就像久别重逢般欣喜。”他拍下图片拿回中亚,告诉身边的亲友如今的“故乡”是如此美丽。
在兰州,优素福惊讶地发现,东干语中很多与中国西北陕甘方言相似。他给记者详细列举,如称商店为“铺子”、朋友为“联手”、姑娘叫“丫头”、银行叫“钱庄子”。
29日下午,中新社记者走进这批具有特殊文化身份的留学生的寝室,发现每个人都光着脚行走,女生屋里铺着毛毯,男生则铺着泡沫板子将就着用。“我们从不在家里穿鞋,所以来到兰州后,我们集体去买地上铺的。”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族姑娘艾米丽告诉记者,很少出校门的她经常在图书馆研究汉字,一本《俄汉汉俄词典》不离手。18岁的艾米丽希望回国后从事翻译工作。
聊天中记者发现,东干族留学生都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艾米丽认为,这为他们提供了很多工作机会,更为遗落在中亚的东干族人铺了一条“常回故乡的路”。
艾米丽年迈的祖母经常讲述老祖宗的习俗,如“平伙”吃羊肉、结婚穿红色等。她和东干族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甘肃临夏等西北穆斯林聚居区。“异国他乡,能听到和我们很像的语言,很惊喜。”
“我的爷爷看到我拍的图,又记起了很多回忆。我在甘肃不断地拍照和记录。”艾米丽和她的同学告诉记者,留学兰州两年期间,游历过甘肃、陕西、新疆等西北地区,“重拾”了很多祖辈们的记忆,还有幸亲眼见到珍藏在甘肃东乡县的《千年古兰经》。
29日,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吉方院长玉梅提·库塔耶娃特意看望了这批东干族留学生。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坦言,东干族的农业技术为吉国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中亚五国有3000多家中国企业,双语人才发展空间大。”东干族留学生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新使者”,使中吉“亲上加亲”,共同发展。(完)
甘肃新闻网 | 【编辑:徐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