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之问”的中国答案——解读习近平主席阿盟总部演讲

23.01.2016  01:22

  中国兰州网1月22日消息 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重要演讲,面向中东和整个阿拉伯世界进行政策宣示,描绘出中国对发展同中东关系的全面构想。

  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为中国-中东关系发展指明的方向,切合地区实际情况,照顾地区国家关切,为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中东之问”给出了中国的答案。

   “中东之问”的中国答案

  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但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中东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习近平在演讲中指出,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破解难题,关键要加快发展;道路选择,关键要符合国情。

  分析人士认为,这三个“关键”是中国为“中东之问”提出的解决之道。

  中阿合作论坛研究中心理事薛庆国说,中国一向主张通过政治对话而不是武力解决地区争端。在伊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正是中国通过积极斡旋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发展是解决中东问题的根本之道。”薛庆国说,发展是中国的“强项”,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将有助于中东国家发展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就业、实现工业化,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

  与此同时,专家们认为,中东要谋求发展,照搬别国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中东之问”实际上就是中东地区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问题。

  “中东国家人民有权根据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唯此才能真正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中国前驻伊朗、阿联酋大使华黎明说。

   中东发展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出,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开展共建“一带一路”行动,推动中阿两大民族复兴形成更多交汇。

  前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姚匡乙说,习近平主席此访有力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地区的落地和实施,中东地区有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先导地区。

  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北京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

  此次演讲中,习近平表示,中方愿同阿方探索“石油、贷款、工程”一揽子合作模式,参与中东工业园区建设,启动中阿科技伙伴计划,设立150亿美元的中东工业化专项贷款,分别向中东国家提供100亿美元商业性贷款和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同阿联酋、卡塔尔设立共计200亿美元共同投资基金……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唐志超说,这些新的举措是对“1+2+3”格局框架下合作的一个升级,将中东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对接,双方的合作将更加多元。

  “习近平主席在提高中阿务实合作含金量、促进中东工业化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设想,这也是从根本上推动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他说。

  习近平在演讲中表示,中方优势产能和中东人力资源相结合,可以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华黎明认为,年轻人口多且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中东地区的一大优势,中国向中东地区转移优势产能的同时,恰好可以解决中东国家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中东稳定的中国贡献

  在演讲中,习近平提到巴勒斯坦、叙利亚等问题,表示中方支持建立新的中东问题促和机制,决定向巴勒斯坦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中方今年还将再向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利比亚、也门人民提供2.3亿元人民币人道主义援助。

  “巴勒斯坦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而且越来越边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旧的促和机制已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唐志超说,中方支持建立新的促和机制,体现了中国对地区和平的担当和责任,也预示着中国将在其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在演讲中提出的建立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召开文明对话与去极端化圆桌会议、加强中阿网络安全合作等建议,切合地区实际情况,体现了中国为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作出的重要贡献。

  习近平在演讲中再次强调,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举措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从中东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华黎明认为,中国在中东地区问题上秉持正确义利观,不谋求势力范围和一己私利,是中国同中东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做法也赢得了中东各国人民的赞赏。

  “不找代理人、不搞势力范围、不谋求填补‘真空’,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清楚阐释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在向中东各国人民作出庄重承诺的同时,也有力回应了外界对中国中东政策的质疑。”华黎明说。(参与采写记者:侯丽军、王慧慧、潘洁、臧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