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推板车赚钱养大雇主3个孩子

02.04.2015  13:32

一张特殊的全家福,张崇贞老人(前右一)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 □资料照片

    生命中曾出现过的那些人,即使离开了,也无法轻易忘却,那些人、那些事,在这个季节悄然浮上人们心头……

    张奶奶来到我家

    雨花功德园里,有一座颇为特殊的墓,里面合葬的两人,不是夫妻,亦非亲人,而是一位南京老人和她的保姆。

    “是的,里面葬的确实是我的母亲和家里的保姆,但我们从来不这么说,因为她是我们的家人、更是我们的恩人。”尹春丽如今住在纽约,她计划4月2日回南京扫墓。前几日,通过越洋电话,她证实了这个故事,“没有她,就没有我们全家。

    1958年,尹春丽出生在南京一个殷实的家庭,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爸爸是大学老师,妈妈是中学老师。后来我大哥出生后,为了照顾他,家里请了个保姆,我们叫她‘奶奶’。

    这位“奶奶”就是张崇贞,刚来尹家时,她50岁上下。张崇贞年轻时,丈夫就去世了,唯一的女儿,在出生时也不幸去世。婆家觉得她会带来厄运,想把媳妇卖掉。她听了消息后偷偷出逃,恰逢尹春丽的父亲找保姆,她就这样来到了尹家。

    尽管命途坎坷,但在尹春丽看来,奶奶从没消沉过。“她很疼我们,也很严厉,告诉我们,不要在苦难面前卑躬屈膝。”奶奶的教育对尹家的3个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尹春丽甚至觉得,奶奶对他们的影响,超过了父母亲。

    家道中落她坚持留下来扛起这个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父亲从南京调去了他河北的原籍父亲工作的变动,不仅让几个孩子很难感受到父爱,更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巨大影响。“当时父亲没了工资,母亲的工资也大幅减少,家里几乎没了收入。”尹春丽母亲决定辞退张崇贞。可这位老人却一口回绝。“她说,‘你一个人带不过来孩子,还要照顾老人。我们是一家人,要一起面对困难。’硬是留了下来。

    从那天起,张崇贞再也没有拿过工资。但她却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和尹春丽的母亲一起担起了这个家。“白天她在家里干活,晚上就跑到大中桥、鼓楼的坡子上,帮人推板车,推一次两分钱。

    本以为苦日子熬熬就能过去,没想到,情况却是雪上加霜——不久,母亲也被调往了外地。

    尹春丽说,这个“分裂”了的家,是被张崇贞救回来的。“我们3个孩子在两年里没有父母,没钱,如果不是她,要么饿死,要么冻死。奶奶对我们,恩重如山。

    为了养活3个小孩,奶奶推过板车,还去医院做过月嫂。尽管家里穷困潦倒,但她永远告诉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要低头、不要自卑。

    她对尹家3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充满了爱。旧时冬天,天寒地冻,几乎每个小孩脚上都易生冻疮,但尹家的3个孩子从没生过,“她很早就开始拾破布,给我们做棉鞋。”尹春丽记得小时候,一次“六一”儿童节,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要一条新裙子。她弱弱地和奶奶提起这个愿望,老人一口答应,“没事!”“那年‘六一’儿童节一大早,我就在自己床头看到了一条新裙子,粉红色的,配白衬衫特别好看。”尹春丽说,奶奶就是那种人——“她会用她的死,换取我们的生。

    老人去世全家以后辈身份为她送葬

    不仅是对尹家的3个孩子,在街坊邻居中,张崇贞也有着他人不能及的好名声。任何人家需要帮忙,她总是一口答应。几十年里,张崇贞以她的品格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尹春丽的母亲也早已将这位比她年长三十来岁的保姆,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我妈妈后来将所有的钱都放在奶奶那里,由她当家,她才是我们家的最高权威。

    后来,随着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尹家人再也不让她干活,还找了位保姆来照顾她。可她依旧闲不住,平时在家擦擦抹抹。1987年,张崇贞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0岁。去世时,尹家全家,以子女、孙辈的身份,为老人送葬。

    老人去世时,尹家家境一般,没钱买墓,他们当时便在功德园骨灰纪念堂里,选了最好的位置,将张崇贞的骨灰安放在那儿。“每次去看她,我都会把盒子抱下来,放在鲜花丛中,和奶奶说说话。

    上世纪90年代,尹春丽出了国,但几乎每年清明,都会回来看望奶奶。后来母亲身体越来越差,和尹春丽商量身后事时,一致做出这样的决定——找一个地方,把奶奶和妈妈放在一起。这也得到了尹春丽父亲的支持,“她应该和你母亲葬在一起,这样我也安心。”2010年,母亲去世,尹家的3个孩子将母亲和奶奶正式合葬。墓碑后,刻着这么一行字,“先恩祖慈张崇贞,与先恩萍水相逢,半生相伴,同甘苦共患难,恩比天高,情同水长。

    合葬时的景象,尹春丽记忆犹新,“两人骨灰葬下去的一瞬间,我似乎回到了过往,看到她们并肩扛起这个家的情景。我很想流泪,不仅是悲伤也有欣慰。

    □据《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