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甘肃段要建20个大景区

02.12.2014  04:12

    总体思路

    今后几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旅游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景区建设为载体,强化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融合,推动旅游资源由多头管理、粗放开发向统筹整合、集约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产品由传统游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动旅游服务由低层次、单一化向精细化、差异化优质服务转变,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实现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型升级。

    发展目标

    甘肃旅游今后几年的发展目标是:2015—2020年,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和22%以上。到2020年,全省接待游客达到3.6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万人以上。

    到2020年,建成20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的大景区和50个旅游名城名镇,培育50个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综合性旅游骨干企业;形成精品丝路线、黄河风情线、华夏寻根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6条主题品牌线路,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

    到2020年,实现旅游体制机制高效顺畅,旅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旅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和可回头性全面提升,把甘肃建成丝绸之路黄金旅游带和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尽快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由甘肃省旅游局、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写的《甘肃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景区总体规划纲要(2014—2020)》日前出台。

    规划纲要显示,甘肃省在未来的6年中,将依托全省重点建设的20个大景区,强化旅游与文化等产业融合,推动旅游资源由多头管理、粗放开发向统筹整合、集约开发转变,推动旅游产品由传统游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动旅游服务由低层次、单一化向精细化、差异化优质服务转变,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实现甘肃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型升级。

    甘肃省着手重点建设的20个大景区主要包括以省会兰州为主的“百里黄河风情线—锦绣丝路园大景区”、以敦煌为主的“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区”、以酒泉地区为主的“敦煌阳关—玉门关大景区”、以平凉为主的“崆峒山大景区”、以天水为主的“麦积山大景区”、以甘南为主的“拉卜楞寺—桑科草原大景区”等,规划范围涵盖甘肃省全境及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按照规划要求,到2020年,甘肃将建成20个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的大景区和50个旅游名城名镇,培育50个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综合性旅游骨干企业;形成精品丝路线、黄河风情线、华夏寻根线、民族风情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6条主题品牌线路,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

    “六大举措”深化改革创新

    我省旅游产业将深化改革创新,实施六个方面的改革举措。一是创新景区管理体制。以全省规划建设的20个大景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各市(州)政府在现有管理机构的基础上,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整合组建大景区管理委员会,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科学管理,统筹开展景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等工作。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整合景区内林业、水利、文物等各类资源,按照分类管理要求,调动属地单位保护、开发、利用的积极性。按照“一区一策、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的原则,由各市(州)政府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制定大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报省政府审批后实施。

    二是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设立省级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以省级财政资金为引导,募集社会资金,放大基金效应,重点支持大景区开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充分发挥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省级投融资作用,加大对旅游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用,加大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投入。市(州)政府依托大景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旅游开发公司,明晰权责分工,发挥好各自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商和企业集团,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合作、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参与景区开发,形成多元开发旅游景区的发展格局。

    三是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为重点,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市场开放;下放管理权限,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旅游管理职能,建立高效的旅游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率先在敦煌市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在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导游管理、旅游项目审批、规划管理等方面享有市(州)一级的旅游管理权限。支持敦煌开展低空飞行等特许旅游经营项目。加快敦煌国际航空口岸建设,争取旅游团过境免签政策及出入境免税和离境购物退税政策。在总结敦煌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逐步在重点旅游城市和全省全面推进改革。

    四是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积极推动我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周边省区旅游业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节会互参、市场互动。推动建立“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合作联盟”,在中亚五国逐步设立商贸旅游代办机构,支持中西亚国家旅游机构在我省设立办事处、代表处,促进交流合作。推进国内旅游协作区的务实合作,推出与周边省区环线旅游线路产品。建设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五市精品丝路旅游区,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沿黄四市(州)黄河风情旅游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五市寻根访祖及养生保健旅游区,推动旅游业区域联动、错位发展。

    五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省级旅游管理部门承接国家下放的外商投资旅行社及中外合资旅行社设立项目审批、4A级景区评定等职能,将经营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审批、备案及3A级旅游景区评定权限下放至市(州)旅游管理部门。加快推进省、市旅游协会和行业中介组织改革发展,建立健全导游行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作用。落实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和最大游客承载量公示制度,实行最大承载量控制。

    六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引进国内外品牌旅行社、旅游饭店、景区管理公司、航空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在我省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扶持发展旅游餐饮、旅游客栈、休闲农庄、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客运、游乐场所等特色中小微型旅游企业。支持省内外旅行社跨省(区、市)、跨市(州)设立分社和门市,做大做强各类旅游企业。

    “六大工程”推进转型升级

    一是实施旅游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加快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旅游交通运输规划,打造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各级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在制定交通运输专项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做好通往景区道路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及国省干线公路的合理对接。根据旅游发展需要,适时对交通运输规划进行调整。规划省内高速公路线路时,最大程度靠近大景区并为其预留出口。加快旅游交通体系建设进度,积极开通兰州至重要客源国的国际航线,加密与国内重要城市航线航班,支持发展旅游包机业务,完善省内航空支线网络,实现省内各机场间航班互通。争取开放敦煌、嘉峪关机场口岸。逐步开通我省通往中亚的铁路客运专线。在旅游旺季增开省内外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列车,优先办理旅游团队火车票预订,鼓励对旅游团队火车票价实行优惠政策。“十三五”期间,实现4A级及以上景区与依托城镇之间、景区连接高速公路之间二级以上公路贯通,新建或新改造通往大景区道路实现一级以上公路贯通。将通往旅游景区的标志纳入交通标志建设范围,完善指引、旅游符号等标志设置。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ETC)建设,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旅游城市及大景区要健全交通集散体系,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客运专线或游客中转站,加强火车站与城市、景区间的公路建设,开通旅游班线服务。推进黄河风情线和黄河旅游航道建设,分段开发临夏—兰州—白银黄河水运旅游线路。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大力开展旅游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建设集旅游资讯查询、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电子导览、虚拟旅游于一体的甘肃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4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和其他主要游客活动场所无线免费网络全覆盖。到2020年,全省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及4A级以上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景区。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置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

    二是实施大景区建设工程。在全省范围内选择旅游资源特色独具、优势鲜明、基础较好的景区,统筹规划、分步建设20个大景区,在各市(州)布局建成30个精品景区,在县(市、区)布局建成50个特色景区。到2017年,率先初步建成百里黄河风情线—锦绣丝路园、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崆峒山、嘉峪关、麦积山、张掖丹霞、黄河三峡、敦煌阳关—玉门关等8个大景区;到2020年,建成大云寺—王母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松鸣岩—古动物化石地质公园、马踏飞燕、紫金花城—神秘骊靬、黄河石林、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红色南梁、官鹅沟、渭河源、冶力关、兴隆山等12个大景区。

    三是实施旅游发展空间拓展工程。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省规划建设20个文化旅游园区。鼓励各类专业艺术院团在大景区及旅游城市创演高水准专业剧目,实现4A级以上景区和有条件的星级饭店有演艺团队和专场演出,重点旅游城市和大景区驻场演出常态化。适应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发展,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度假产品。加强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时尚健康旅游,集中打造一批户外运动基地。全省统一规划自驾游基地、户外活动营地、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汽车旅馆建设,加快针对散客、自驾游市场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一设计自驾游基地(营地)标志,实现建设标准化、标识统一化。到2020年,力争建成20个标准化自驾游基地(营地)。着力建设15个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入挖掘南梁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策划打造华池“红色南梁”、两当“播撒火种”、腊子口“攻克天险”、会宁“胜利会师”、高台“祁连壮歌”等红色旅游产品品牌。组合开发甘南—陇南—兰州—白银—定西—庆阳红军长征旅游线和武威—金昌—张掖—酒泉西路军红色旅游线。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培育游客来甘的“必购商品”。每个市(州)开发名优旅游商品10种以上,各旅游景区至少开发1个标志性旅游商品。到2020年,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综合收入的比重达到30%左右。

    四是实施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建设工程。加快实施《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率先把敦煌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按照国家旅游城市建设标准,把兰州、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天水、平凉7市打造成国内文化旅游名城。按照旅游综合收入达到相当于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或达到50亿元以上的标准,每年创建命名一批旅游强县。按照3A级以上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到2020年,各旅游名镇实现旅游人数超过常住人口的5倍,居民收入有35%以上来自于旅游业,旅游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20%。

    五是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建一批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大力实施“美丽乡村旅游扶贫”,优先扶持发展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乡村,对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偏远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和藏区农(牧)村给予政策倾斜。到2020年,全省建成专业旅游村600个,标准化农家乐20000户,整体带动农村就业40万人,乡村旅游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

    六是实施旅游品牌提升工程。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统领,培育形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兰州-临夏-白银黄河风情旅游线、定西-天水-平凉-庆阳华夏文明寻根旅游线、临夏-甘南民族风情旅游线、陇东南五市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线、甘肃红色革命胜迹旅游线等6条旅游品牌线路。打造旅游节会品牌,联合国际旅游机构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城市,将“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办成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交流的国际性平台。举办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极限挑战、户外休闲、寻根祭祖、美食美酒、影视展览、投资贸易等系列节会活动,形成对“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有效支撑。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知名新媒体、主要游客集散地集中开展“精品丝路、绚丽甘肃”品牌形象宣传,形成聚合效应和放大效应。建立宣传、文化、旅游、外事、商务等部门联合推广营销机制,推动旅游品牌营销专业化、市场化。建设甘肃旅游政务网外文网站,借助大型对外网络开展旅游外文网络宣传,形成多语种外文宣传阵地。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