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征程6个关键词 京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威力初显

29.04.2015  13:25

北京这样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能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就在4年前,不少人对这个问题并不乐观。改革4年后,一系列硬举措让全社会感受到了北京义务教育综合深化改革的威力,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教育部门推进改革的勇气和诚意。

一声教育改革的“进军号

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义务教育名校林立,但也存在大量办学条件、师资相对薄弱的学校。人民群众的要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变化,给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新挑战。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一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北京市不仅承诺到2015年明显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而且首度将义务教育均衡指标纳入到北京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旨在为推进首都义务教育均衡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也就是从那时起,北京就吹响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军号。

在许多人看来,北京是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重灾区。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育每年投入几百个亿,为什么不能换来令人民满意的结果?”分管教育的市委市政府领导、两委一室的班子成员都感到这句话的沉重。从2011年到2015年,整整4年,如何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如何提高基础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能力,成为摆在首都教育改革发展面前的一大命题。

问题的价值在于激发理念,而理念的价值在于指引行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能仅仅是在边边角角进行改革,而是要触及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至此,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逐渐上升为改革共识,由此产生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经过4年改革的激荡,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渐渐浮出水面。

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教育的福祉,成为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必然走向。

据2014年的初步统计,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是950亿,其中区县级财政经费是681亿元,市级财政经费是332亿。在市本级的财政支出中,拿出45%,相当于150亿,主要支持区县义务教育发展。如此将市本级与区县级经费进行捆绑式投入的措施,在改革最初进行学校硬件建设,特别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整治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北京小学生均经费支出2万3000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36000元。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如此投入,得以保证每所学校都能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的主要项目,使任何一名学生在任何一所学校,能够实现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上的基本均衡。

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方向,不仅是一项既定不变的方针,更是一个逐步推进、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提升的过程。政府的投入保障能够使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达标,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难、择校热、择校难的问题。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只是“初步均衡”,实现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才是“基本均衡”。“正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减负问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问题。这是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感到责任重大。

2013年暑期起,北京市教委着手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制度的改革。2014年开始正式推进此项改革,首次正式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记录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并纳入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标定属性,每个孩子按照政策就近该去哪所学校,一目了然。不正常的流动如何产生、从哪个环节产生,都能够进行监控,有据可查。在严格落实下,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约为93%,民办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其他入学比例为6.3%。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76.82%,特长生入学比例为6.75%,民办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其他入学比例16.43%。2015年在延续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完善。力争实现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划片就近入学。如今,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普通民众,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改革措施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让首都民众看到教育的希望。“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义务教育最终都要归结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这两年,北京市义务教育入学政策的力度比较大,‘钱权交易’的择校现象越来越少,这从制度层面给予了教育公平保障。

一幅让人看到希望的教育“新地图

解决“择校”问题,仅仅依靠约束校长、家长的行为,显然是不够现实的。要想让群众发自内心地拥护就近入学政策,基础是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这就需要政府想办法,做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

北京市从横、纵两个维度,努力实现“存量盘活,增量推进”。横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是主要举措,包括学区联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制,积极扩展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纵向主要是打通学段,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北京教育新地图”开启在人们面前。

在这幅“北京教育新地图”上,不仅能够看到学区制、集团化、薄弱校与优质校联盟等横向布局,而且还能看到初中校与小学九年一贯、对口直升,让小学与中学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同口径对接的举措,在纵向上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途径。“这种新模式,从近期看,是为家长提供了中小学衔接的‘快车道’,从长期看,将会发挥优质高中引领作用,激活普通初中办学的内在活力,加快普通校成长为新优质校的进程,最终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获益。”线联平介绍。同时,从2014年起,北京市还整合高校和社会力量等优质资源参与小学体育、美育教育,大面积推进高校建设附属中学、小学,帮助薄弱中小学形成特色,提升质量。

若干教育“高峰”最终将连成一片“高原”,从而大幅提升优质教育的覆盖率。这张地图履行的是“建设好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让孩子在家至少上好九年学”的承诺。

一套关乎均衡优质减负的“组合拳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一度让家长们透不过气来。有人说,好学校、坏学校之分,永远是就近入学的死结。对改革者而言,这个“”躲不开、绕不过。

多年以来,北京在发展均衡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上,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不可否认这些改革措施是单项的独立的,缺乏综合性的效果,因而在现实中区域间、校际间教育质量和升学就读机会的均衡性上差距仍然较大,必须靠更加有力的“杠杆措施”加以撬动,才能形成更加坚实的政策导向。“北京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系列做法,就是要通过一套‘组合拳’,最终解决的就是寻常人家的孩子接受一流教育、共享优质资源的问题。”线联平主任的话掷地有声。

北京的做法是彻底改变将中小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惯性思维,全面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强力引导资源过于集中的学校扶持资源薄弱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构建教育新生态。与此同时,从变革考试指挥棒来破题:在对中高考进行改革的基础上,通过配套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中小学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变革;通过取消小学阶段的统考统测、降低中考0.2难度系数题等方式,给义务教育阶段减负注入实质动力。一套“组合拳”下来,曾经喧嚣尘上的“掐尖”抢生源、“抢跑”抢牛校的声势正在不断弱化,乃至消亡。

一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成长“全链条

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仅仅是在小学和初中做文章,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给出综合治疗的处方。

北京的处方是“将学生放到中心地位”,时时处处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有尊严成长的“绿色”环境。具体而言,让孩子在学前“”痛快,在小学“”下来,在初中“”一些,在高中“”一点,步入职业院校“”上去,接受大学教育“”起来。6个关键词,串联起一个孩子学习成长的关键期

从人的发展的纵向来看,教育综合“全链条”改革就是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改革,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改革。要通过改革,使教学方式方法和考试招生评价制度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适应学生在志趣和能力方面的多样性,适应不同职业倾向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要求的多样性。超越单纯的知识性评价,向综合性素质评价方向努力,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尊重和发展,让人才培养多元而非单一。

从改革本身的横切面来看,教育综合“全链条”改革,不是某一个方面单项突破,而是入学方式、学习方式、考试内容、招生制度、资源配置整体推进;不能只在某一个学段、某一个环节改革,而是要大中小幼统筹兼顾;不能期待一种改革措施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保证各项措施的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这样的改革才是一个有机的链条,既有顶层设计又有高端培养,既有相互支持又有相互衔接。

一种共享教育改革红利的“获得感

改革的成果要让老百姓感受得到。”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语重心长地说。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更多获得感”的教育制度红利最大程度地汇聚教育民生的合力。

改革思路都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横向是促进教育资源高效治理与应用,纵向是尊重学生成长的连贯性,修补原有培养链条的阻断性。”北京市教委委员、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一位小学老师说:“致力于学生的实际获得,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均衡,一定要改变过去形成的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分为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现象,只有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让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美其美。

在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的过程中,学生的获得感究竟是什么?是知识的传授、信心的增强、视野的拓展、能力的增强。

屏蔽此推广内容

今年的中招为初中毕业生搭建了多条就学成才通道,中考生的升学途径多了,家长的选择多了。尤其是对于远郊区县学生和一般学校学生重点关注,创新机制,通过名额分配、定向招生等多种方式,让他们有更多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体验更多的获得感。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改革的最终结果是让老百姓受益,关注老百姓的“实际获得”正是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在实现“实际获得”的过程中,“双杠杆”和“双增量”这两个核心关键词让整个综合改革政策的红利更加凸显。“‘双杠杆’就是在近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找到两个关键支点,撬动改革实现突破。”北京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书记如是说。一是以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为杠杠,推动素质教育和减负问题的突破;二是坚持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充足和整合为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问题的突破,建立教育资源供给的统一战线,通过“双增量”改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增加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总体提升,实现“先做大蛋糕,再分好蛋糕”的目的,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平等地享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现如今,“双杠杆”“双增量”已经初见成效,破解了多年来业界内外普遍认为无解的义务教育“择校热”难题,使教育公平从机会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让改革成果惠及首都人民,让百姓切身感受检验改革成色,这既是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文/阮 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