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反腐背后是对权力的监督

28.09.2015  02:00

    9月24日,记者跟随市纪委组织的暗访组,先后来到5家市属重点企业,通过检查相关票据及支出账目,重点查找有无三公经费违规及不符合相关规定的票据报销等情况。(相关报道见9月25日《兰州日报》二版)

    进入9月,中央部委和各省市区都密集亮出各自“两节”反腐正风的招数。早在2013年起,作为节庆反腐的重要节点,每年八九月间的中秋国庆“双节反腐”就已成为中纪委的常规动作。我省也启动了为期一月的专项行动,以暗访为主、明察为辅,重点检查高档酒店、私人会所、大型商场、土特产品营销单位,着力发现“四风”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在集中明察暗访查获线索基础上,加强曝光力度,进一步发挥联动协查机制,协调地税、国税等部门,筛查违规问题的线索。

    在这其中,三公经费的合理使用情况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动态的数据,在“反四风”等活动的开展下,三公经费逐年都在压缩,这是公众乐于看到的。作为维持政府部门运转和完成相关工作所必需的相关支出,三公经费属于政府行政开支,其数额高低的表象下,是合理性是否经得起推敲的诉求。压缩也好,检查也罢,这些都是管理手段,而经费最终使用是否合理,只有通过公开明细才最具有说服力。在一张合格的公开清单上,公众可以对三公经费的最后去向、具体使用,以及使用后所达到的效果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经费支出,才能称得上有理有据,让人心服口服。

    同时,作为商家,也要早日认清“公款”市场的危害。众所周知,每逢节日,总有一些商家想方设法给豪华节礼改头换面,甚至采取为公款消费群体提供方便的各种方式,刺激公款消费市场。这种依靠公款消费拉动利润上升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规律,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怀揣投机心理的商家,应尽早调整经营策略,合理布局市场,以健康的消费群体为依托获取利润。

    不论检查违纪违规,还是盘点三公经费,这背后,是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更是对腐败的零容忍。双节之间,亲朋高坐,礼尚往来,皆为人之常情,但这份感情绝不能和公权沾边,使其变了味,失了色,成为“四风”反弹的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