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甘肃篇】陇南两当双联“四兄弟”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好帮手
原标题:两当双联“四兄弟”
驻村干部和贫困群众一道发展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
本报记者 沈丽莉
人物档案:杨坤——省质监局质量处副处长;冯军——省质监局认证处副处长;高翔——省质监局科信处副处长;冉含宇——甘肃省纤维检验局纪检专干。
仅看职务,我们能了解到的是这四人同在省质监局上班,而且都是副处级干部,苍白的介绍背后,大多数人脑海中应该浮现的是他们在办公室里正襟危坐的严肃面孔。
其实不然,从2014年元月至今,他们有了新的身份——两当县金洞乡四个村的“第一书记”。
2013年底,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响应省委省政府着眼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大决战的重大决策,选派了8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联系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他们正是其中的四员。
转眼三年任期即到,杨坤等四人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而在这期间,之前普通的同事关系也得到升华,当地群众把他们亲切地称呼为——双联“四兄弟”。
用行动消除隔阂
五月的两当,满目翠绿,空气中四处飘散着泥土的芳香。
5月16日,记者见到杨坤时,他正戴着一顶草帽,卷着裤腿,和大滩村村民王虎生在木耳种植园里劳作。
阳光刺眼,地里却一片泥泞,记者经过打听才了解到,不久前两当县发生特大冰雹,灾情殃及大滩村,很多村民种植的香菇、木耳菌棒被大水冲毁,连续多日来,作为大滩村“第一书记”的杨坤走家串户了解记录灾情,帮助村民恢复生产生活。
“歇歇吧,杨书记!”二十多岁的村民周永琴说话间递上一杯水。“谢谢!”杨坤接过水杯一饮而尽,转头又扶起一个菌棒查看。“你看,这木耳已经出芽,再过个十多天就能采摘了!”地头间几人融洽地像一家人。
劳作间隙,杨坤回忆起2014年元月初来乍到的情景,“当时可不是这样,当地老百姓都是带着偏见来看我们的。”
那一年,杨坤、冯军、高翔、冉含宇四人带着单位的重托来到两当县,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四人便在县城周边租了一间房子同吃同住。没过几天,他们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附近村民见了他们,要么就低头匆匆走过,要么就在背后议论纷纷,只言片语传进他们耳中:“什么‘第一书记’,就是来做样子的!”“城里人哪能受我们乡下的苦?”“还说城里人素质高,把垃圾扔得到处都是”……
四人心里挺纳闷,这还什么都没做,怎么就招来闲言碎语了呢?经过几天观察,他们总算找到了原因。杨坤等人租住的房子附近有所学校,孩子们平时放学喜欢吃小零食,包装袋和果皮纸屑就被扔在了他们所在的街道里,这让住在这里的群众误认为是他们乱扔垃圾,流言蜚语由此而起。
四人一合计,付诸行动就是最好的解释。于是,四人轮流每天打扫街道,不仅是租住的院房门口,就连整条街都扫了。一个多月下来,不仅流言没了,还有乡亲们主动上前来打招呼,半年过去了,四人和乡亲们相处得越来越融洽。
“知道我们自己做饭吃,时常有乡亲拿着自家种的菜送来,我们不要他们还生气哩!”杨坤笑着说。
身体力行解决群众困难
作为“第一书记”,究竟能为群众做些什么?
这是杨坤、冯军、高翔、冉含宇四人来到两当县后思索最多的问题。
两当温度宜人,气候潮湿,拥有种植香菇、木耳绝佳的环境,但也由于观念落后,陷入种出来的农产品缺销路的窘境。
“记得当初为了解情况,几位‘第一书记’与我们乡干部一道,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实地考察,有针对性地提出帮助农户种植木耳、香菇等脱贫增收计划和措施。以前没种过,我这个乡长心里也没有底,不过既然他们是省里下派帮助我们脱贫的,肯定是有他们的道理,便和他们一起做农户工作,让省质监局联系的新潮村、大滩村、李家村、桦林村等4个村村民开始尝试着种木耳和香菇。”金洞乡乡长袁强说。
第一年种植,面积不是很大,到年底木耳收了1万多斤,香菇收了2万多斤,面对丰收的农产品,几位“第一书记”打心底里高兴。可是好景不长,他们有些傻眼了,销售渠道不畅导致这些优质的农产品根本没有市场。
这可怎么办?围坐在桌前,四人冥思苦想,“要不咱们亲自卖!”四人一拍即合,第二天就拿着手机拍照片,并通过微信开始联系亲戚朋友购买。
不仅如此,每次回家的时候,杨坤和冯军的汽车后备厢和后排座椅内都装满了农民晒干的香菇和木耳,他们带着这些农产品回到兰州,在自家小区院内卖,在附近市场卖,甚至跑到小区外的街边卖……中间有趣的是,有一次杨坤在街边摆摊时还遭到了城管执法的驱逐,但当听说是双联干部帮助村民增收,城管人员经过汇报协调,专门为他临时设置了一个摊点。
几番来回运输销售,在当年年底,四人将农产品全部销售一空,并把钱如数交到了农民手中。看到帮扶群众脸上乐开了花,四人觉得,一切付出都已在此时得到了回报。
用产业促脱贫
到了2015年,看到种植香菇、木耳有了回报,村民们开始扩大种植规模。
比杨坤年龄稍小的新潮村“第一书记”冯军心里琢磨,这么大产量,光靠他们“四兄弟”卖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必须扩大销售渠道。
既然要精准扶贫,就要结合职能优势,于是,四人通过一家菌业公司实地对农民的技术进行现场指导,通过省质监局协调,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种植的香菇、木耳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这就相当于拿到了可以在正规渠道销售的通行证。
拿着检测报告,四人开始在兰州各大超市对接,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如今,在兰州华联、大润发、亚欧等超市中都可以见到来自两当优质的香菇、木耳。
2015年金洞乡食用菌产业稳步推进。在省质监局的帮扶下,创办食用菌种植示范点2处,新发展食用菌27万袋,预计将实现产值105万元。同年,电商扶贫列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借着这样的机遇,省质监局的几位“第一书记”又在沟壑纵横的两当县展开电商扶贫试点,线上线下,遍地开花,金洞乡食用菌产业迎来新的春天。
金洞乡桦林村,人口总共29户,其中11户是贫困户,而且外来人口居多,被称为当地的“移民村”。“四兄弟”中排行老三的高翔是这里的“第一书记”。
高翔在走村入户,和群众接触后发现,这里绿色资源丰富,但是群众收入不高。为了增加群众收入,高翔跟当地政府决定利用桦林村林地多,耕地少的自然环境优势,引导农户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生态养鸡产业,把土鸡放养到自然林地里,这样一来,不仅符合了现代人的饮食追求,还带动了当地的农户脱贫致富。
在确定了养鸡这么一个富民产业后。高翔通过动员发展起来的大户去带动贫困户,达到一个共同增收的目的。桦林村恒源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巩耀武以前从事苗木繁殖,是桦林村为数不多的富裕户,从2015年开始结合互助养殖模式后,他共培育了7座鸡舍养殖基地带动贫困户致富。
“我带动贫困户,一户贫困户是一千只,然后贫困户把鸡苗投放给我。现在已经带动了八家贫困户,采取分红和工资两种方式共同发展,年人均收入从以前的一千多元达到去年的三千五百元左右。”巩耀武说。据了解,像这样的养殖基地在桦林村还在继续建设中。
同样,由“四兄弟”中冉含宇带领的李家村,主导产业烤烟优势明显,省质监局协调烟草部门和电力部门,新建烤烟炉20座,完成电力增容改造2处,新安装大功率变压器2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采取“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创办680亩烤烟示范园一处,实现产值204万元。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既解放了劳动力,又通过劳务输出获得双重收入。如今,李家村贫困面由2013年的30.67%下降到11.66%,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2541元增长到4936元。2015年脱贫13户49人,计划2016年实现脱贫10户38人。
劲往一处使分村不分家
近三年来,杨坤、冯军、高翔、冉含宇四人同吃、同住,杨坤细心认真,冯军头脑灵活,高翔稳扎稳打,冉含宇老成踏实,四人在性格上各有不同却互相互补。
从一开始,四人就定了一个原则,虽然分别为不同村的“第一书记”,但必须“分村不分家”,谁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哪个村子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就共同出力协调。
在这个原则下,四人如今亲如手足,有时高翔和冉含宇会把爱操心的杨坤叫做“杨妈”,把常常做最终决策的冯军称呼为“冯爸”。
但四人也不是没有红脸的时候,每年年底驻村干部都会向省质监局进行一年工作汇报,并提出村子在脱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省局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这时大家都会为了让村子更快发展而争得面红耳赤,可工作结束后,又亲如一家人。
多年来,在省质监局的大力帮扶下,在该局驻村干部的倾力帮助下中,金洞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道路、院落硬化率达到90%以上,富民产业不断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
采访中,冉含宇空闲时都会拿出手机点开相册,里面存满了他妻子和两个一岁多宝宝的照片,“这是我的两个双胞胎女儿,我们‘四兄弟’给她们起名叫‘双双’、‘联联’。”说这话时,冉含宇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