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兰州市首都前方新闻中心报道工作收官---开创多个首次 刊播报道700多篇(条)

21.03.2016  11:45

  第一次将新闻中心前置北京、第一次在兰外统筹多种媒体综合发力聚焦两会,第一次在北京搭建演播室……3月18日,2016年全国“两会”兰州市北京前方新闻中心在圆满完成各项报道任务后,全部人员返回兰州,为此行画上了一个句号。

  从“试水”到开创多个首次

  每年的全国“两会”,不仅是观察我国政治的窗口,也是观察我国经济的窗口,不仅与我们的城市发展有关,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系系相关。

  为了全面报道全国“两会”精神,及时捕捉“两会”中的甘肃及兰州元素,“两会”召开前夕,市委宣传部组建由兰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及兰州互联网新闻中心组成的“两会”报道组,并将新闻中心前置到了北京,开展大容量全景式报道。

  3月1日凌晨,2016年全国“两会”兰州市北京前方新闻中心一行30人,带着大量设备全部抵京,开启了报道全国“两会”的模式。3月1日,北京演播室搭建完毕,兰州电视台首辆卫星新闻采集车投入报道工作。3月2日,“兰州人在北京”首场嘉宾访谈在北京前方演播室进行。

  随后,“两会”会议程序报道、嘉宾访谈等一系列采访有序进行。

  此次,新闻中心成员充分发挥所属媒体的各自优势,对全国“两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报道。据统计,“两会”期间,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传回各类动态消息、专题、访谈累计700多篇(条),并开创在北京搭建演播室、投入卫星新闻采集车等多个首次,实现了从去年首次“试水”到今年创新模式、综合发力报道“两会”的转变。

  传递铿锵有力的兰州声音

  讲述、聆听、传递……在“两会”期间,记者们或在会场、或在演播室、或在嘉宾工作室、或在街头,采访代表委员、嘉宾30多位,涵盖互联网、教育、民生、文化、新闻等多个行业,捕捉在首都的“兰州元素”,聆听游子们的思乡之情,传递着铿锵有力的兰州声音。

  在北京街头,记者听到了不少游客和北京市民对于兰州的评价。除了瓜果城、牛肉面外,“兰州蓝”让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知道了兰州。“兰州拉面好吃,大气污染治理得好,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城市面貌变化很大。”马大爷是地道的老北京人,曾经到过兰州,说起

  “兰州蓝”赞不绝口。

  在演播室,兰州人、北京赛柏朗众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昊说,我们都是兰州的义务宣传员,一旦家乡获得什么荣誉,我们会通过微信、微博自觉传播。

  在北京惠量小院里,“青年茶人计划”社区的发起人兰州姑娘谢晶说,在北京成家后,很少回兰州。越是回不去,越是想念家乡,想念牛肉面、酿皮等美食,一半乡愁也许是想念家乡的美食吧。

  在演播室,30多年前曾在兰州工作过的新华社高级编辑、新闻摄影编辑部副主任丁玫说,30年前,兰州是遥远的;现在,兰州是现代的;未来,兰州可以成为中国的“大十字”。

  在接受专访时,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希光说,希望兰州能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在“一带一路”建设上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与此同时,记者聚焦甘肃代表团开放日,聚焦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及时传递了代表委员的声音。

  为兰州对外宣传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全国‘两会’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作

  为省会城市,新闻宣传工作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转载、或转播,我们应该主动作为、主动出击,围绕‘两会’做好兰州文章,扩大兰州对外宣传,展示兰州城市新形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朱建军说,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将兰州新闻中心前置到北京,在距离全国“两会”最近的地方,聚焦“两会”,从中捕捉兰州、甘肃元素,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城市形象。我们坚持会内会外相结合,一方面报道“两会”程序、关注代表委员的声音、聚焦市委主要领导在“两会”的活动,另一方面邀请嘉宾、代表委员坐客我们在北京的演播室,讲述兰州故事。同时,记者主动探访在北京的兰州人,聆听他们的经历、对家乡的建议和美好祝福。

  “这是一次集体大练兵,也是对市属媒体队伍的集中检阅,更是一次借助全国‘两会’大平台扩大兰州对外宣传的积极探索。”朱建军感慨地说,此次,大家充分发扬了不怕吃苦、敢于挑战、敢于担当的作风和精神,圆满完成了全国“两会”兰州市北京新闻中心的报道工作,很好地传播了兰州声音、展示了兰州形象,也为兰州对外宣传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