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丝路风情 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往事(图)

28.06.2014  19:57

  原标题:再现丝路风情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往事

  

  讲述人:何双全著名考古学家简牍学家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主持人

  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汉简

  清扫悬泉置遗址发掘现场的积雪。

  6月22日,无数人期待8年之久的丝路申遗,终于尘埃落定,申遗往事可以回首了。

  我省是丝绸之路最精华的地段之一。这条从长安、洛阳通往西方的大道,大体可分为东、中、西三段,其东段均经甘肃,直线距离1700公里左右,大体分为陇西段和河西段两大部分,除此之外,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也有部分经过甘肃。

  在丝绸之路申遗的8年间,甘肃段最初列出的申遗项目达13处之多,随着一次次筛选,一次次比较,如今终于有了最终结果。我省玉门关遗址、敦煌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等5个遗址名列其中。这五处遗址中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声名远播,玉门关、锁阳城遗址历史悠久,敦煌悬泉置遗址则是二十多年前横空出世的遗址。

  敦煌悬泉置遗址位于距离敦煌64公里的戈壁荒原中。因附近有泉水,从山崖上流下而成悬泉,当地乡亲称为吊吊水,后附会为贰师泉。这是丝绸之路上一处大型的驿站遗址。这个驿站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始,延续使用至魏晋时期,时间长达400年之久。在三年的发掘中,悬泉置遗址出土各类遗物达7万余件。依照汉简记载,从长安到敦煌在丝绸之路沿线设有80多个驿站,这是唯一一个经过发掘的驿站。著名考古学家徐萍芳曾评论说,悬泉置的发掘是丝绸之路考古学上的“伟大发现”。

  这个遗址是如何发现的?那些珍贵文物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

  今天,伴随着丝路申遗成功的喜悦,就让我们聆听何双全先生讲述发掘故事。

   三去遗址,在戈壁荒原中,找到几枚汉简

  听到悬泉有发现时,我正在敦煌飞机场工地进行考古发掘。飞机场发掘始自1987年5月,干到8月份时,全国第二次文物大普查开始了。这次普查以县为单位进行。敦煌博物馆参加飞机场发掘的人被调去搞普查了。9月份,他们传来信息说,发现了一个点。当时,那里没有名字,更没有悬泉置这个称呼。说是在甜水井一带的南山边,距一处烽火台不远的地方。

  啥发现呢?普查的同志说有很厚的灰层,不过也没有采集到什么东西,定不下时代。让我去看看。这时已经是1987年9月了,第一次去,没有找见那个点。那里距离敦煌60多公里,戈壁滩上纯粹没有路,走路都是沿着砂沟。敦煌的同志只是记得那里有座烽火台。到了现场发现,南山边上有好多烽火台。只好慢慢找。顺着山边,从早上十点钟,走到了下午五点钟才找到,可是时间来不及,只好返回。第二天,再去。果然,灰层很厚,没有瓦片。就动员大家排成一排,在地面上搜寻。这下有发现,捡到了一些绳纹灰陶片和丝绸片,一看就是西汉遗址,没问题。

  时代当时就确定了,但什么性质的不知道。看完遗址,跑到山顶上,看烽火台,石头垒的,从材料形制上看,和汉代的烽火台不一样。下山,到公路边上的甜水井边上看另外一个遗址。结果,这是个清代的驿站,烽火台在,院子也在,保存得比较好。这太复杂,相聚不远的地方,有三个不同时期的遗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