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行·看甘肃】双联行动精准扶贫

25.07.2014  12:02

  甘肃和政县“双联”富民项目泰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标准化养殖产业园基础设施已建成,养羊近千头。 经济日报记者 李琛奇摄  

  “人烟扑地桑柘稠。”古丝绸之路的富饶定格在唐代诗人的妙笔下。然而,绵延几千公里的丝绸之路沿线,不仅仅只有丰饶的绿洲城镇,也有着贫瘠的戈壁乡村。

  甘肃作为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省份之一,如何尽快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向小康?2012年的初春,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对全省人民许下承诺:“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是搞形式,不是做样子,也不是一阵风,不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就不脱钩!”两年来,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双联行动,在甘肃全省搭建起了“连心桥”。

  仲夏季节,记者探访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三谷村。三谷村有村民550户,少数民族占一半以上。两年前该村有贫困户417户,人均不足7分地,文盲、半文盲六成以上,是民族地区典型的贫困村。怎样才能帮助村民解难?

  “只要融入群众,做个村里人,法子就会源源不断。”王浩,皮肤黝黑、穿着朴素。这位甘肃省农发办三谷村驻村联络员,不像个处级干部,倒像个地道农民。今年4月起,他接替自己的同事长驻三谷村1年。

  王浩帮扶的村民马诚是个能人,用手抓起羊脖子就知羊轻重。可马诚的大儿子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孙女又患脑瘫,两个病人拖垮了全家。王浩除了为马诚联系医疗专家,还帮着申请了3万元扶贫资金,又动员村里乡亲出工出力,把他家土坯房翻盖成二层水泥板的楼房。此外,王浩还帮马诚贷了10万元双联惠农贷款,让这个能人重拾贩羊生意,不再为收入发愁。

  和王浩一样,三谷村的双联干部们为村里办的件件是实事: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减免特困生学费,邀请医疗专家免费义诊,帮建为民服务中心,整修田垄硬化道路……

  不过,“输血”不如“造血”,他们正谋划着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让自然资源变成多元产业。

  三谷村海拔高、病虫害少,发展高品质中药材有天然优势,这里的村民也曾经种过中药材,但路不通,药材运不出去,无奈只好“把药材当柴火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大改善了甘肃的交通状况,州上、县上的公路连到了三谷村。王浩他们想着引进龙头企业来带领乡亲们发展中药材产业。

  复兴厚药材有限公司是兰州的一家中药材“老字号”,公司董事长吕随民原本打算把公司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安享晚年,却没想到被双联干部们“”到三谷村投资。吕随民发现:三谷村田里上的肥都是牛羊粪,基本不用农药化肥,这样原生态的好土地打着灯笼也难找!加上联村干部为他提供了方方面面的快捷通道,他拍板时没有犹豫。

  “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为三谷村注入了现代经济的活力。眼下,复兴厚总投资5.6亿元、占地480亩的中藏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园已开工建设,企业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延展,而三谷村也将借助传统文化和生态经济实现大变样。除了复兴厚,双联干部们还为三谷村“”上了总投资1.2亿元的标准化养殖项目,以及投资120万元的出口型高原红树莓示范园项目。

  干部、村民、企业连在一起,共拓富裕路。现在,三谷村流转土地570亩,通过种植中药材、饲草玉米,解决剩余劳动力300多人,群众直接受益100万元。短短两年,三谷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700元增加到4000元以上,近一半的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

  双联行动精准扶贫的效应正在放大。两年多来,甘肃省市县乡4级1.5万个机关单位结对联系1.6万个贫困村,40多万名干部结对帮扶67万特困户,推动58个贫困县农民收入平均增速高于全省水平,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有两个县区实现整体脱贫。今年,甘肃省对贫困县考核,将不以GDP论英雄,而是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同时,还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对提前脱贫“摘帽”的片区县、贫困乡,原有扶持政策不变,投入力度不减,并给予相应奖励。

  “丝绸之路”的盛景是昔日历史,更是今朝使命。眼下,甘肃正发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让丝路成为富民路,这一新机遇定能极大地推动甘肃的扶贫攻坚进程。(经济日报记者 张小影 董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