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胜迹木梯寺

13.10.2014  14:08

    木梯寺,坐落在武山县马力乡杨家坪村西。榜沙河从山脚北流入渭。木梯寺以山势险峻,茂林叠翠,石松倒挂称绝。素有“凿山导伊流,中断老天辟;殿宇邻峭壁,精舍绕层荫。”“山树含烟淡,野花经雨肥;野香牵客衣,乱石响流泉”的迷人意境,为陇上闻名的风景区之一。

    溯榜沙河而上,过傅家门“种谷台遗址”,进入石渭山。木梯寺石窟开凿在石渭山半山腰上,离地面千尺有余,南北横跨九梁十沟,长约500余米。寺内景色秀美,古树参天,长满了白皮松等名贵树种。寺庙石窟掩映于绿荫之中,宛如数十颗明珠镶嵌在山崖茂林中。石窟庙宇的周围,三面悬崖峭壁,只有北面绝壁上有一山门可入寺内。相传木梯寺原无路径,仅靠绝壁上架一数丈高的长梯攀入寺内,故称木梯寺。据明代重建木梯寺序记载:“龙川东北有山,曰林寺,又名木梯寺。”初建于汉,自唐迄今,历代有经营,“明洪武初年经林僧党郁刚重建。”“自万历十五年,有平凉府隆德县居士任演明捐资重修。

    木梯寺具体建造年代己不可考,从窟形造像风格看,有一部分是北魏、唐代塑像风格。寺内古有“十殿九洞二砖塔”,现二塔己无迹可寻。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较伏羌大佛略小,高8米有余,结构匀称,神态祥和,为甘肃十大佛之一。寺内现存窟龛18个,殿堂4座,造像78尊,壁画234幅2100平方米。其中五、七、十六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未失原作风貌。塑像内容广泛,取材丰富,雕饰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主要建筑群还有,玉皇阁、三官殿、无量殿、雷神殿,魁星殿、南海菩萨殿等。

    木梯寺地势险要,只有一条一米宽的小路通向寺内。路两旁浓荫遮蔽,花香扑鼻。林中有一眼泉,清波明镜一样,映着花草树木,蜜蜂彩蝶。一座座寺庙石窟,依山而建,因山体陡峭,殿宇都较小,大多属于窟龛建筑,古朴典雅,匠心独用。佛像从大佛殿中释迦牟尼大佛,到小佛翕中的菩萨,金刚、力士等,都栩栩如生,其中有一个“赤脚”菩萨,据说是宋代所作。赤着双脚,斜身坐在莲台上,一只脚轻轻点着地,一只脚踩在莲台上,右手下垂,左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既不失少女的妩媚,又有菩萨的慈悲,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木梯寺地处偏僻,但仍多灾多难。民国初年武山境闹土匪,当地百姓不得不到石窟中避难,他们生火做饭、烟熏火燎让石窟中的佛像壁画中的彩绘部分几乎遭遇灭顶之灾。近几年来由于暴雨、地震等因素,造成洞窟附近的岩体剥离、塌方,对部分窟龛及建筑形成极大地威胁,由于木梯寺石窟内没有报警监控设备,曾3次遭文物贩子偷盗。如今,丝路胜迹——木梯寺,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梯寺石窟位于古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上,是渭河上游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首先,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研究我国石窟艺术及各民族宗教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唐晚期及宋元时代是我国北方地区石窟寺开凿的衰落期,但此时木梯寺却出现了以第五、七窟为代表的大型佛殿窟,不但填补了这一时期麦积山石窟的空白,而且对于研究当地社会形态、佛教发展及人们的宗教信仰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以玉皇阁壁画为代表的明代线描人物,其出色的线描技能和准确的人物造型技法,为研究明代壁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走出木梯寺,只见沐浴在夕阳光辉里的马力镇,车水马龙,商埠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我们流连忘返的木梯寺则是红尘中一处安静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