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品牌丝路文博“不落幕”——专访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原标题:“国”字品牌丝路文博“不落幕”——专访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打造“国”字号品牌
记者:“一带一路”,是贸易之路、发展之路,更是友谊之路、文明之路。此次举办丝路文博会,有何重要意义?
王三运:“一带一路”倡议是来自中国的重大倡议,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甘肃省,更应当大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积极作为。
举办丝路文博会,是甘肃和国家有关部委一起共同谋划作出的一个重大设计,主要源自“五个所决定”:一是服务国家的重大使命所决定。举办丝路文博会,就是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做贡献。二是悠久厚重的文明历史所决定。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对甘肃悠久厚重的文明历史,我们不仅有责任传承延续好,更有责任发展弘扬好。三是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所决定。甘肃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源宝库,尤其敦煌很早就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绝无仅有。四是战略构想的时代强音所决定。甘肃要服务国家总体大战略、打造丝路经济黄金段,迫切需要一个具有强大牵引辐射作用的载体和抓手,文博会正逢其时。五是重振雄风的愿景驱动所决定。古丝绸之路历经极盛而衰落。重振丝路雄风不仅是甘肃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沿线各国人民的热切愿景。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围绕“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举办丝路文博会,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打造“一带一路”新平台,让丝路文博会成为国家级大平台、“国”字号大品牌、国际化大盛会,助推沿线各国和地区交流交往交融;打开对外开放新窗口,让“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城市在丝路文博会实现平台共享、机遇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思路共享;打通民心相亲新通道,让丝路文博会成为推动沿线各国和地区交流合作的一条“文化大动脉”,成为促进沿线人民相亲相通的一座丝路新桥梁。
用好“国际通行证”
记者:甘肃地处西部内陆,经济也欠发达。国家为何把丝路文博会这样一个重要活动,放在甘肃举办?甘肃为何又把这样一个重要会议,放在县级市敦煌举办?
王三运:“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对甘肃的生动写照。早在公元七世纪初,隋朝就在甘肃境内举办了“万国博览会”,西域27国使节云集河西走廊,规模之恢弘、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从汉唐到元末明初近1100年间,河西走廊更是创造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空前盛况。国家批准在甘肃举办丝路文博会,并将敦煌设为永久会址,关键是我们具备了特殊的比较优势:
专属的区位优势。6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横贯我省东西全境1600多公里,沿线覆盖了11个市,这些地区人口占全省的80%、生产总值占90%以上。“一带一路”战略与甘肃的区位优势高度契合,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重现辉煌的历史机遇。
厚重的文化优势。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丰富的文化资源位居中国第五。2013年,国家批复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速,文化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独特的后发优势。“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让甘肃的后发优势更加凸显。我们积极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国家级文化平台,进一步谋划了“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建设规划,让精细的顶层设计更有力地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
丝路文博会会址,非敦煌莫属。这是一张“国际通行证”!
让文博会“不落幕”
记者:按计划,首届丝路文博会正式会期只有两天。如何让文博会的成果更丰硕、交流更持久、合作更长效?
王三运:办好首届丝路文博会,实现开门红,对文博会持续举办举足轻重。在确保开门红的同时,也要把今后几年尤其是明年文博会的举办结合起来,一起设计、一并统筹、一体推进。文博会不能只成为会期的文博会,更要成为“不落幕”的文博会,要强化“论”和“展”两个核心内容。
办好论坛,坚持用国际思维谋划和设置议题,论出高度、论出特色、论出影响力。会期与平时结合,平时也要开展一系列文化讨论,让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常态化;国际与国内结合,讨论要大视角、大主题、大格局;主题与他题结合,除了文化主题外,其他与文化相关的主题也可讨论,让讨论更丰富、更多元、更有实效。
做好展示,充分展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精品,展出实力、展出水准、展出特色。静态与活态结合,既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静态精品,也要动起来,拿出经典的文化展示展演作品;固定与流动结合,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把我们的展品和理念向世界特别是丝路沿线各国广泛传播;经典与特色结合,不但展示那些登上大雅之堂的文化经典,也要展示那些源自于文明历史长河、植根于民族民众之中的民俗民间文化。有了这些,丝路文博会就会兼容并蓄、丰富多彩,真正实现文博盛会“不落幕”。
(人民日报记者 林治波 吴 兢 史鹏飞 吴 姗)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