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达尔文协会“丝路客”:暑期调研陇原生态 宣传环保意识

14.08.2014  14:16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历时20天的时间,日前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组织的19人志愿者团队结束了 “丝路客”为名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支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兰州、天水、陇南、宝鸡、西安段作为主要实践点, 重走西北陆上丝绸之路,沿途进行实地生态调研和环保宣传活动,收集丝绸之路上古今生态环境变化的图片,就生态问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图为“丝路客”们正在与黑松村的党支部书记罗共邦交流,记录当地的苗木种植情况。

    “我们并不能保证取得多大的效果,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影响那么一两个人也好,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生态环保做出一些贡献。”团队队长段云风说。

    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线路的“丝绸之路”,地理位置显要,如今沿途风景依然醉人。然而丝绸之路沿线地带大多属于生态脆弱区,当地居民环保意识相对淡薄、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环境保护力度却又不足。同时,外部对丝绸之路生态环境的认识也不够,这些都加剧了丝路经济带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破坏,大大限制了丝路经济带的发展。

    组织参加本次活动的大学生们表示,去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兰大达尔文协会希望以此为切入点,通过走访调研,了解丝绸之路上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为丝路经济带的发展助力。

图为达尔文协会在天水伏羲城进行环保宣传。

    麦积山石窟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景区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称,今年6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了解到,随着麦积山石窟名声远播,越来越多的游客也给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旅游与文物保护本身就是一对矛盾。”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何洪岩说,要协调旅游和文物之间的矛盾,还需要当地政府与文物部门联合起来。对于石窟的保护,她表示以后石窟可能会采取“预约制”。

    在陇南成县鸡峰山,当地山高林密,野生动植物丰富,同时自然景观秀美,气候宜人,有着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然而通过深入走访十几户当地居民,大学生志愿者们调研发现,鸡峰山上的朝霞村,由于交通不便,生活设施落后,当地居民还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燃料以柴禾为主,生活用水困难,医疗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不高。同时,当地的野生核桃产业也发展不足,还处于产业链低端,主要是个体零售和人工剥壳处理,没能形成产业优势。朝霞村的村支书夏进平表示,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能够改善交通,解决当地的用水问题,同时成立一个合作社,深化发展当地的野生核桃产业。

    在高侨乡黑松村,当地的生态苗木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分析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后,全村经过试验,转变思路,应地制宜改种苗苗木,成功实现了农田变苗圃的转型。村党支部书记罗共邦说:“过去种庄稼都被野猪吃掉了,而且当地的土壤不适合种庄稼,经济效益太低了。现在改种苗木,一亩地收入七八千,有时上万,全村的生活水平都上去了。”在罗支书的带领下,村里还成立了“共邦合作社”,集中村民的力量,共同致富。

    “我背着我沉重的行囊,走在一条不回头的路上••••••”,大学生们暑期的得到了沿路群众的支持,一位张姓女士鼓励他们 “你们这样的团队越来越多,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