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打响“扶贫大决战”

26.05.2015  12:05

  原标题:不认命·不蛮干·不罢休——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打响“扶贫大决战”

  新华社记者

  陈俊梁军陈斌

  在祖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我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县——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山岭破碎、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坚定战胜贫困、奋力实现“小康路上不掉队”目标的信心和决心。一场力度空前的“扶贫大决战”与时间展开赛跑。

  东乡儿女:条件再苦也不认命

  东乡县土地瘠薄,干旱少雨,就好比人的肋骨,没血没肉。全县近30万人被分割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

  布楞沟就是其一,布楞在东乡语中意为“悬崖边”。这里两年多前还不通水,不通路,不通动力电,进沟的道路尘土没过脚踝,沟两边满眼是零碎的耕地、光秃秃的山坡和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群众从山外拉1吨水就要花120多元。15年前,17岁的马达五忍受不了布楞沟的贫困外出打工,通过帮别人搞养殖,逐步积累了些资金和经验,马达五一直想回乡发展,但又深知家乡条件太差而不敢冒险。

  从2013年起,一种整体推进式的扶贫新模式使布楞沟的基础条件在两年内彻底改变:二级公路通进村,而且很快就能连接主干道;动力电、自来水入了户,1吨水的价格降到3块钱;散居在周围山梁上的50多户居民集中搬进了山脚下的新砖房,发展养殖不仅有水,有地,还可以享受改良品种补助、贷款扶持等优惠政策。

  马达五回来了。记者在布楞沟村头看见他正和村民们忙着搭建养殖场。马达五说,政府帮他规划了25亩地,预计能养3000只羊。经政府牵线,一家养殖公司答应为他的养殖场投放羊只,今后他还要搞深加工,带动更多的老乡致富。

  其实,布楞沟村养羊的“好把式”早就等不及了,村里养羊最多的马建英如今盖起3排新羊舍,肉羊最多存栏量从两年前的16只增加到160多只。布楞沟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两年已翻了一番。

  精准扶贫:时间再紧也不蛮干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贫困县,东乡县扶贫开发已历时30余年,虽然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按照新标准,到2014年底,仍然有贫困人口8.36万人。到2020年,东乡县能否实现整体脱贫,成为摆在干部群众面前严峻的考验。

  东乡县委副书记马斌说,脱贫的时间再紧,任务再重,也不能蛮干;扶贫的力度再大,资金再多,也不能任性。决战阶段的扶贫必须从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等环节实现全程精准。

  今年初,东乡县派出扶贫干部走村入户精准识别贫困户。通过摸家底、查成因、记特点,对每个村、每个户的贫困现状打分评估;群众自己识别贫困户,并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

  对所有识别出的贫困对象,实施差异化扶持。“菜单式”扶贫就是其一:政府向贫困户提供包括驾驶、养殖、电焊、刺绣和挖掘技术在内的19种技能培训“菜单”,贫困户依据自身实际和发展意愿,选择合适的致富项目参加培训,通过评估后由政府提供补助。

  在东乡县职业学校,记者见到正在学车的锁南镇团结村村民妥海龙。妥海龙是当地识别出的贫困户,像他这样的学员拿到驾照后,能够领取1500元的政府补助。“之前在工地上开三马子(农用车)拉货,既辛苦又挣得少。这次学完驾照后打算跑运输,收入肯定能增加不少。”妥海龙说。

  扶贫资金的管理也日趋精准。以危旧房改造为例,实行3级9人审核程序,层层把关;资金采取按工期拨付,资金直接打入群众的一卡通账户。“群众打内心认可这种方法。”马斌说。

  双联行动: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罢休

  东乡县县长张忠学说:“东乡县的扶贫事关一个民族的整体脱贫,是东乡县最大的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和最中心的工作。”但这场决战绝不仅是东乡县自身的战斗,也不是只刮“一阵风”。

  一项“不脱贫,不脱钩;不小康,不罢休”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使来自省、州45个单位以及东乡县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6500多名工作人员,与东乡县110多个贫困村、9000多个特困家庭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来自财政、金融、教育、培训、社保等渠道的资源,以及产业项目、基础项目、民生项目开始密集地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

  “两间矮小的土房,墙裂开了1个洞,他斜躺在炕上,身上盖着一条破毛毯,连起身打招呼的精神都没有。”东乡县能源办主任马占江,回忆2012年第一次来到汪集乡何家村赵万福家的情景时说。

  68岁的赵万福早年丧子,自身腿脚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生活窘迫。在双联行动中,东乡县能源办承担起赵万福一家的脱贫重任。

  在马占江等帮扶干部的奔走协调下,依托各种项目扶持,短短两年,赵万福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沼气,修起了羊圈,身有残疾的他被安排在村便民超市工作,每个月能有500元收入。

  如今赵万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马占江最少一季度要去他家1次。“只要老赵家不脱贫,我就不能和他脱钩,要让这些特困户感受到还有很多人在帮他,绝不会成为小康路上的弃儿。”马占江说。

  (新华社兰州5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