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最大赢家”背后的成功密码

10.07.2014  20:46

  7月10日,世界杯半决赛。而本届世界杯耀眼的中国赞助商——英利绿色能源,此刻却被德国切割液巨头SiC Processing公司破产管理人起诉,已有一家德国法院接受这一诉讼,涉嫌金额达2300万欧元。与此同时,英利绿色能源自身的财务压力也逐渐显现,目前英利每个月需要偿还的利息就达到4100万美元。(7月10《21世纪经济报道》  

  半决赛前,有人算了一笔经济账:英格兰队小组没出线,英国损失了135亿元人民币,西班牙队小组没出线,西班牙损失了84亿元人民币,葡萄牙损失了42.4亿元人民币,意大利损失了67.86亿元人民币……  

  有国外媒体更宣称,中国才是世界杯的“最大赢家”。君不见,世界杯期间印着“中国制造”的世界杯衍生品迎来了消费的大井喷。据说,6月12日至7月6日期间,中国竞猜足球彩票销售额达96.6亿元,其他各类衍生行业比如餐饮、零售创造的利润更是以亿计。  

  但英利这家世界杯赛场上的唯一中国赞助商,却在世界杯上遇到了不小的麻烦:不但遭遇2300万欧元的巨额索赔官司,而且自身经营也遇到不小的困难,而这一切,似乎都和“最大赢家”搭不上关系。

  实际上,英利只是最近中国制造业遭遇困难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巨额资金、时间、人力资源进行科技研发,造成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虽号称“制造业大国”,实际上相当于世界的加工厂。东莞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出厂价只有1美元,生产企业几乎无利可图,而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10美元。  

  很多企业甚至把钱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从房地产暴利中分一杯羹,赚些快钱,而不愿意把钱花在科技研发上。而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又反过来绑架了中国经济,让中国经济过分依赖于房地产业,连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也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庞大的房地产业既得利益。  

  民谚云,“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其实是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经验之谈,不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制造”能够很快带动国人走上“中国人富了起来”的康庄大道,也说明了今后中国的发展需要扶持实体经济,大力扶持“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美国人引领世界经济潮流,靠的是微软、谷歌、苹果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靠的是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的科技巨人。同样,中国未来的发展,有赖于联想、华为、阿里巴巴这样的创新型企业,靠的是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柳传志这样的实业家。  

  在中国足球队无法参与世界杯决赛圈比赛,而“中国制造”却在巴西世界杯上大出风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制造”的巨大魅力,并积极为如今陷于困境的制造业实体经济排忧解难,因为中国的未来有赖于“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