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家谈:习近平扶贫观中的方法论

12.10.2016  18:13

习近平同志一贯注重用哲学思维来指导实践工作。在全面系统阐述新时期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执政主体的责任担当、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哲学思维的光辉典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显示习主席对扶贫工作的极端重视。

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国家战略,习近平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到国内各省市区深入一线考察30多次,一半以上都涉及扶贫开发工作,他曾说过,“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同志就扶贫脱贫工作发表过许多重要论述,形成了丰富而较为系统的扶贫观。对扶贫工作的指导,同样体现了习主席的哲学思维,其中,扶贫方法论,则是着力甚巨、强调最多的一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就是方法论问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到2020年要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不能不讲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总结一下习主席扶贫观的方法论,可以用三个字来简略概括,那就是真、实、准。

真:真扶贫与扶真贫

早在23年前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在闽东工作的习近平就阐发了“脱贫”“扶贫”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2003年1月20日,在浙江“两会”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自己的“扶贫观”:“贫困地区也有100万元的富裕户,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贯穿到扶贫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十八大以来,仅公开报道中,就可见习近平针对扶贫做过数十次部署,其中不乏对各级党政干部“用心”做好扶贫工作的高要求。用心,就是要“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2012年12月29日,在十八大刚刚闭幕一个月后,习近平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座谈期间,谈到扶贫款项分配时习近平说:“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流和挪作他用,和救灾款被挪用一样,那是犯罪行为。必须坚决杜绝,坚决反对,坚决查处。

真,就是要有真情,了解真情况,拿出真办法,收到真正的脱贫效果,而不是走马观花,搞“贫景工程”,搞数字脱贫。扶贫工作极其复杂,从习近平的从政生涯来看,强调“事实求是”、“统筹兼顾”是其重要执政特色,这一特性也在扶贫工作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政治要求。习主席多次强调,扶贫脱贫一定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但绝不允许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最终要让群众认账。真字当头,才能真正做到看真贫、真扶贫、扶真贫,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扶贫要扶志和扶智

实,既是习近平主席的工作作风,也是其治国理政的工作态度。在习近平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主席指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扶贫不是一句空口号,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又来到湖南湘西与贫困村的干部和村民展开座谈。他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三件事要做实: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教育。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2012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习总书记提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2014年9月28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强调:“要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民族和区域相统筹,重在培育自我发展能力,重在促进贫困区域内各民族共同发展。”为使贫困地区产生内生动力,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变“你来扶贫”为“我要脱贫”,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如何促进贫困地区产生内生动力,找到根本的可持续性的脱贫办法?习主席特别强调,扶贫要扶志与扶智的结合。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习总书记指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扶贫开发绝对不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以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承。这是习主席扶贫方法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

准:贵在精准重在精准

贫困是一个结果,导致贫困的原因却各不相同。贫困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现象,倘若不深入贫困地区,不了解贫困群体所思所想所需,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与具体贫困环境不相符合,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正因如此,习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精准扶贫这一思想。比如,“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等等。

准,就是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精准施策。精准,就是不搞一刀切,要切切实实地调查研究,实实在在地摸准情况,扎扎实实地找出“病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准确实策,收到实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谁的贫、谁去扶贫、用什么扶贫、如何去扶贫,都必须要做到精准。“精准”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各环节各方面。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做的《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习总书记指出了产业扶持、转移就业、异地搬迁、社保兜底等因情况不同而可能采取的各种不同的脱贫方式。

实效是检验的标尺。打赢脱贫攻坚战,空喊口号、好大喜功、胸中无数、盲目蛮干不行,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也不行。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习主席扶贫的方法论,瞄准的是真问题,要求的是实办法,拿出的是准方案,真、实、准,三位一体,既是互相联系,又是互相补充的。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在一次颁奖后表示,“除非大量人口找到摆脱贫困的办法,永久和平是无法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习近平主席关于扶贫减贫工作的方法论,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智慧和贡献。

(作者:王传宝,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