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降息体现货币政策稳健性

22.05.2015  12:06

  “3次降息,使我们的贷款利率从百分之八点几降到了六点几,1000万元贷款一年少交20多万元利息,缓解融资贵效果比较明显。”小微企业武汉宝特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林安对近来货币政策操作有着切身感受。“希望国家下一步花更大力气缓解融资难问题。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适应货币供应新变化,最近半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微调,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帮扶力度,支持稳增长、调结构。同时寓改革于调控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接近完成,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经济运行所面临的下行压力、物价总水平保持低位,都决定了通过名义利率适度下调,以实现实体经济部门的实际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客观需要,以此稳定预期。综合考虑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利率水平,此次利率调整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这样解释5月10日的降息。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0%,虽然仍处于合理区间,但为6年来新低。进入4月份,月度经济核心指标——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实际增速虽略有反弹,但仍处于5.9%的偏低水平,与企业效益紧密关联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降幅仍在扩大。宏观经济环境使得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面临较大困难。

        “虽然我们不能用货币政策替代实体经济调整,但也不能让经济运行硬着陆。货币政策频频出手意在‘托底’,支持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为转型升级争取时间、创造条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半年来,降息和降准交替出手。曾刚分析认为,从增加资金供给上降准更有效,而降息能有效引导融资成本降低。降息和降准相互配合、协调使用,持续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时间,效果会逐步显现,尤其是改善市场风险预期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货币政策频频出手,不仅是稳增长的需要,而且有充足、合理的空间。当前,外汇占款迅速减少,使得基础货币供应方式从以往被动地发行货币转向更为独立自主,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物价的持续低迷,为降低基准利率创造了有利环境。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