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畅谈戏剧大省建设

21.01.2016  13:11

新版秦腔《大河儿女》剧照

貂蝉》演出剧照▲

▲新版秦腔《大河儿女 》剧照

    连日来,为期一月的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新戏连台、精彩不断,代表了近年来全省各级院团戏剧创作最新成功的作品在这场艺术盛会中扎堆亮相。而热闹的舞台不仅吸引了众多观众蜂拥而至,更有诸多专家学者们带着殷切的期望和锐利的目光云集金城。在不断的深入探讨和交流中,专家们不仅肯定了当前的成果和亮点,更在直言不讳中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建设戏剧大省不能靠“一枝独秀

    在此次展演期间,省、市、县三级文艺院团创排的22台各门类优秀舞台戏剧进行了集中展示。其中,甘肃省歌剧院的歌剧《貂蝉》、甘肃省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京剧《草原曼巴》、甘肃省陇剧院的陇剧《西狭长歌》、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秦腔《大河儿女》、西北民族大学的歌剧《文成公主》、甘肃省民族歌舞团的歌舞《绚丽甘肃》等来自省级专业院团的作品受到了一致好评。

    原省剧协副主席、一级编剧肖美女鹿告诉记者:“省级院团的作品依然显示出了实力和水平,比如《西峡长歌》等作品还是蕴含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力,从各方面都有令人满意的表现。不过,虽然这些具有较高水准的作品堪称我省戏剧创作的龙头,但也一定要避免一枝独秀的局面发生,建设戏剧大省绝不能只靠省级院团。

    “打铁还得自身硬。”省艺研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周琪说:“省级院团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在观众们的热烈掌声中,演员们也不能忽视自身状态和能力的进一步保持、培养,有个别院团的整体精神面貌还是有些欠佳,这不利于院团演出水平的正常发挥。无论什么时候,台上先要演好戏,台下才能谋发展。

    基层创作“百花齐放”展示甘肃特色文化

    尽管省级院团无论是剧本水准还是演员水平都有显著优势,但县级院团众多作品的“百花齐放”也引起了关注。清水县文广局的歌舞剧《轩辕大帝》、肃北县乌兰牧骑的舞剧《雪山蒙古人》、正宁县红河演艺有限公司的眉户剧《女大学生村官》、陇西县威远演艺有限公司的秦腔《梦回陇西堂》、渭源县渭河源演艺公司的秦腔《渭水医魂》等,这些来自我省戏剧创作最基层的作品虽然各方面尚显粗糙,但却彰显出充满惊喜的勃勃生机。

    “目前,我已经看过了11个演出剧目,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县级院团的作品。”原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严森林从这些并不令人完全满意的作品中却发现了欣慰之处:“当然,这些作品无论是艺术呈现、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设置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题材之丰富、故事之多样以及对地方文化的挖掘,都让我感到了甘肃大地的戏剧创作正在

    孕育着崛起之势。特别是部分作品的创作与医学等领域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让观众在欣赏新剧的同时学到了知识,了解到了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进而使甘肃特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宣传展示。”

    “基层创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尽管少了几种特色地方戏,种类较以往不太全,但整体的精神面貌绝对令人欣慰。”周琪认为:“甘肃历史上的戏剧繁荣都有着必然的背景,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目前基层这种良好的创作势头还需要进一步的资金扶持和正确引导。

    一度创作能力良莠不齐、火候不足

    “县级院团的条件和设施都比较困难,但其创作积极性却很高,其成果也的确令人刮目相看,但这种‘速食’作品背后也隐含着不容忽视的弊病。”严森林也客观指出了基层创作存在的问题:“基层编剧力量还是薄弱,尤其是一度创作的能力不足,直接造成了优质戏剧艺术呈现的缺乏,能够引人入胜的剧情故事不多。

    肖美女鹿告诉记者:“不少的剧本显示出文学创作的不足,剧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夯实’,就拉起班子仓促上马,结果就埋下了高投入、低水平这样先天不足的弊病。个别作品大概就是为了评奖而创作,之后基本避免不了‘刀枪入库’的命运。

    “最近有个别热播历史剧中出现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没有史书记载,编剧虚构剧情的程度过于夸张,甚至缺失了对于史实应有的尊重。”对于存在的问题周琪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说这些,就想谈一谈关于‘文化自觉’,如此高平台的创作都会有这样缺失‘自觉’而单纯追逐名利的作品,到基层创作发生这样的问题也不足为奇,有些问题还是需要从根本入手。所以说,戏剧创作有责任用正确的审美品位培育观众,要用正确的历史观确保观众对戏剧和文艺作品的正确认识。

    戏剧创作繁荣需要紧抓时代脉搏

    “甘肃戏剧大省建设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比如这次展演中天水的作品就达到了省级的水平,所以甘肃为起点的创作就应该放在全国的高度。”周琪建议:“过去曾有省级专家委员会在为全省戏剧一度创作进行评审把关,不合格不能进入二度创作,凭借着省上的戏剧水平为基层创作严守‘门槛’。希望省内各级院团的创作能够再一次将这‘门槛’重视起来,力求尽可能避免很多没有必要的投入和剧目硬伤的出现。

    他说:“有关部门完全可以组织基层创作人员走出家乡,参与到省级甚至国家级的戏剧艺术活动中,这样既开拓了眼界又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住当前国内戏剧创作的特点和水准,有利于甘肃整体创作水平的提升。

    “甘肃戏剧的发展经历过两次高峰,涌现出《西安事变》、《丝路花雨》、《南天柱》等很多享誉全国乃至海外的经典作品,这些都离不开当年文化建设的大好环境,进而孕育出令世人惊叹的一个个创举。”重温甘肃戏剧辉煌,周琪感慨万千:“这些历史充分证明,戏剧创作的繁荣不仅需要紧抓时代脉搏,还要与整个社会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更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鼎力支持。

    “天水现象”引发专家一致好评

    展演为各级院团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能力的平台,甘南州藏族歌舞剧团的南木特藏戏《唐东杰布》、天水市歌舞艺术研究中心的舞剧《一画开天》、金昌市金悦演艺有限公司的舞剧《花语者》等来自各市级院团的作品也接连上场,每一部作品也都是暗暗较量的砝码。而在市级院团的交流展示过程中,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的秦腔《大秦文公》脱颖而出,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严森林告诉记者:“天水戏剧是我们甘肃的台柱子,已经走在了全省的最前面。都说我们戏剧发展‘高原’太多却没有‘高峰’,我觉得这个戏很有可能成为甘肃省戏剧的下一个高峰。作品的主题凝练的非常好,这个优势将涉及到作品未来的前途,有望成为甘肃戏剧文化大踏步向前走的里程碑之作。

    “《大秦文公》是典型把社会价值放在第一位的作品,把艺术家自己的历史责任心放在了首位,这在全国来说都是不多的例子。”周琪说:“可以肯定地说,这部作品的历史观没有出现任何偏差,这种走向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代意义的。

    “我们这个戏没在比赛上下功夫,我们是要冲市场。这个市场不是说要挣钱,是要让市场来认可,指的是广大观众的认定。”面对专家们的好评,《大秦文公》编剧、省文联副主席曹锐也吐露了心声:“先秦的发祥地在甘肃、在天水,但知道的人并不多,而我们就是要再一次对世人宣告这件事情。这不仅是一部戏,更代表了甘肃的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脊梁,我觉得这是首要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