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明年经济工作不离八个关键点

17.12.2015  11:25

   由要素型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转型的首要目标。我国在专利申请的数量上领衔世界,表面看起来,我国的创新有了很大进展,但到现在为止,中国一直只是“创新海绵”,而就转型发展的目标而论,只有真正摆脱“创新海绵”式的发展,才能算得上真正实现转型。我国未来的改革难度越来越高,因此要高度警惕改革空转,即改革只停留在纸面上,在实践中并未推动。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改革,推动改革自下而上推进。

   通常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的政治局会议是对来年经济工作的定调。中央政治局14日的会议的确为来年经济发展勾勒出了基本框架,政策布局正逐步清晰明朗。综合近期中央几次高规格会议和高层的讲话,明年经济工作重点取向已经明晰。笔者将其归纳为八个关键点。

   第一,明年GDP目标如何定。虽然今年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遭遇诸多挑战,但完成预期经济目标几无悬念。而当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下降的趋势确定之后,保持基本经济增长是保证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因此就成为“十三五”的首要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对经济增长的理解将更加多元。目前市场普遍预测,随着产能过剩、投资萧条和制造业放缓,继2015年增速目标由2014年的7.5%左右下调至7%左右后,明年可能会进一步下调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由要素型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经济转型的首要目标。衡量创新的指标中,R&D(研究与开发)投入是一个重要指标。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的研发支出达到近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大约2%,绝对值在全球排名第二。我国在专利申请的数量上领先世界,2013年超过82万份,高于美国的大约57万份。表面看起来,我国的创新有了很大进展,但这些数字掩盖了人们对于中国创新的真正疑虑。到现在为止,中国一直只是“创新海绵”,即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技术、最佳实践和知识来获得发展。而从转型发展的目标来看,只有真正摆脱“创新海绵”式的发展,才能算得上真正实现转型。而要实现这一步,需要做很多扎实的基础工作。

   第三,清理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企业增效升级是明年经济工作必须要打好的歼灭战之一。当前,央企面临沉重压力。财政部数据显示, 10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73475.6亿,同比增长16.8%;负债总额779163亿,同比增长19%。但是钢铁、煤炭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石化、石油和建材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面临亏损面扩大的不利形势,央企改革可能会提速。兼并重组将是明年央企改革重头戏,眼下很多央企已开始有所动作。当然,要处理亏损的国企,关键还在于推动国企改革,尤其是政企分开,才能让这项工作顺利推进。过去众多国企的“僵而不死”,往往因为政企不分,所属政府通过各种渠道输血,包括财政补贴及银行信贷等。要打破这种僵局,非得厘清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让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而非官场规律办事不可。

   第四,降低企业成本,激活企业内在活力也将成为明年经济工作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实体企业成本加速提高。以工业企业为例,2014年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高达86%,各种税费占比9%,主营利润占比仅5%。在主营业务成本中,原材料成本、资金成本、交易成本又占大头。在各种负担中,税费重负最为企业家诟病。行业研究显示,当前中小企业需要缴纳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流转税、印花税、契税等二十多种税项,面向中小企业的行政收费项目也多达五六十类。此外,企业为职工支付的社会保险费在工资中的比重相对偏高,也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一大压力。如果企业由于融资难、税负偏重、成本高等问题丧失发展的动力乃至倒闭的现象大规模出现,那么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目标靠什么来支撑?

   第五,化解房地产库存。继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将“化解房地产库存”列为“四个歼灭战”之一后,今次再度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这样高规格的场合做出强调,说明目前我国房地产最大的痛点就是高库存。可以预期,在去库存“歼灭战”中,除保障房货币化安置之外,包括财税、户籍领域等配套一揽子政策将在明年密集亮相。此前,中央政府曾提出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被认为将对房地产去库存产生长久利好。此外,相关部委在公积金额度管理、房地产交易税费等方面已有政策储备,为确保政策效果,购房首付比例、利率等信贷政策也可能同期出台。

   第六,扩大有效供给,保持有效投资力度,着力补齐短板。习近平主席在日前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表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当前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必须完成两大任务: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这将会带来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尤其是服务业。再清楚不过,供给侧改革为中央决策层新的发展理念提供了经济理论工具,与“十三五”规划所希望实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是相匹配的,可以肯定将成为“十三五”甚至更长时间内的主导经济政策思路。

   第七,守住金融风险底线。银监会披露,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升至1.59%,二季度末为1.5%。此外,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67.7%,贷款拨备率3.26%。有专家估计,因实体经济去产能、房地产去泡沫,明年各类隐性的风险或将加速暴露。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的投资回报降低甚至出现大规模亏损,企业偿债压力加大,债务违约风险上升;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去库存,土地出让收入不断减少,地方政府还债压力加大;股市、汇市异常波动风险犹存,债市调整压力也将有所增大,这将加大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的任务更加艰巨。

   第八,继续向改革红利要动力。我国未来的改革难度越来越高,因此要高度警惕改革空转,即改革只停留在纸面上,在实践中并未推动。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改革,推动改革自下而上推进。事实上,我国很多成功的改革都来自基层的创新突破,农村改革、国企改革莫不如此。以开放促改革的最大作用,就是动员市场力量形成倒逼机制,对改革形成压力,也就带来了改革的动力。(周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