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既要脚踏实地,也得仰望星空

15.10.2014  19:28

  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表面上与就业竞争压力增大有关,实则是过度实用化和对社会的迎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并不意味着教育对社会需求的简单迎合。

  作者:朱四倍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前几年这些时髦的专业,出现在教育部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中。10月13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和各地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河南省法学、应用心理学、汉语国际教育、应用物理学、人力资源管理5个专业被亮“红牌”。(《大河报》10月14日)

  仅仅几年时间,时髦专业、热门专业变为冷门专业、“红牌”专业,隐藏其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当低就业率成为专业的“罪证”,我们又看到了什么?一个很直接的困惑是:就业率是专业调整的唯一依据吗?就业率是专业的“生死判官”吗?当教育行政部门用“就业率”来宣判专业的命运时,我们仅仅看到了“红牌”吗?

  社会既需要脚踏实地者,也需要仰望星空者。如果仅仅用就业率来衡量专业的命运,那么,仰望星空者从何而来呢?就笔者的看法,用就业率来判断判断专业,是典型的实用主义逻辑,是功利主义的反映。说穿了,就是在用实用主义的管理来培养实用主义的人才,完全忘记了教育的本真目的。

  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教育部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是个相当奇怪的名单。早在2004年,就有教育部领导明确表示,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延续了这一简单化的实用主义判断标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越来越严重。加上部分学校过分强调与市场接轨,什么专业火就开设什么专业,而忽视了教育规律及其本身的优势专业,结果是待到学生毕业时人才市场上已经人满为患。实际上,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完全按照社会这一指挥棒来调节自身的教育内容,是教育工具性价值的反映。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的工具性和实用投机完全背离了教育规律。

  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表面上与就业竞争压力增大有关,实则是过度实用化和对社会的迎合。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并不意味着教育对社会需求的简单迎合。一方面,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教育的理想和超越的本质又要求其独立性,有以不为浮云遮望眼的超然姿态。而当前,我们的教育却越来越热衷于追求所谓的效益和实在的功利,由此,低就业率本科专业名单出笼了。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指出:“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复杂的,具有双重性。第一,在基本要求上,社会需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二,在具体要求上,社会需要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的人才结构基本一致,大学生能充分就业。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若要满足社会需求,就不能抛开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仅仅满足于找到一份工作。”这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管理部门思考的课题,而教育问题上的实用和功利逻辑比“红牌专业”更可怕,更值得反思。

  http://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9_112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