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河为邻,水清岸绿产业优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它发源于渭源县鸟鼠山,一路不拒溪流,从黄土高原的沟壑区蜿蜒而出,然后在秦陇山区下行,随后在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夹峙下缓缓而行,和众多河流一道冲积出富饶的关中平原,汇入黄河。
古往今来,作为渭河流经地,天水市一直致力于治理和开发渭河。尤其是近年来,天水市坚持开展渭河流域综合整治,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作富民工程常抓不懈,昔日的荒山旱塬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走出了一条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
守护天水幸福河
清澈的河水,坚固的堤防,青翠的绿树……渭河,这条横贯天水的大河宛如一条系在大地之上的宽大飘带,蜿蜒着向东奔流而去,波光粼粼,沉雄宽广,滋润着两岸千年的土地。渭河进入天水,先后流经武山县、甘谷县和麦积区,全长约267公里,流域面积11696平方公里。如今,渭河流域天水段集中了天水市90%以上的人口,占全市总面积的81.7%,是天水市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渭河对天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上个世纪,天水市就开始了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天水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1990年,天水市成立了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形成了市、县(区)、乡、村四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网络。1999年至2010年实施的藉河示范区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平方公里,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批示范区。2017年起,围绕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等生态环境保护“十大工程”,天水市推动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小时候河水清澈见底,我们经常在这条河里嬉戏打闹。”麦积区社棠镇李家渠村支部书记李刚清楚地记得渭河过去的样子。他指着河面说,后来河水一度变得不再干净了,再后来经过坚持不懈的治理,现在水清多了。
为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近年来,天水市先后实施了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至2017年底,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77.5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0.29%,治理成效显著。
渭河两岸生态美
“每天早晚和周末,我们都要来鸳鸯湖公园散步、锻炼身体,公园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家住武山县的居民张女士说。
鸳鸯湖公园坐落在武山县渭水河畔,是武山借助渭河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打造的一个水上公园。记者在公园看到,鱼儿在湖中畅游,湖水四周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将湖面包围,游人划着小船从湖面上驶过,一派河湖联通、人水和谐共生的景象。
这些,得益于近年来武山县遵循“以水为脉、以绿为体”的治水新理念,是对渭河及榜沙河、大南河等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成果。
“武山县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渭河及其五大支流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内乱采乱挖、乱倒垃圾问题严重,既影响了沿岸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武山的‘颜值’。”武山县水务局副局长戴振宇说。
痛定思痛。为了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目标,武山以铁的手腕开展河道综合整治,通过白天巡查与夜间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渭河及其五大支流河道进行拉网式排查管理,对非法采砂场、旱砂场依法进行了强制拆除、清除,对河道内垃圾、淤泥及废弃堆积物进行彻底清理,并定期开展河道巡查,打击了破坏水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河道正常秩序。
如今,驱车行驶在武山洛礼公路沿线,渭河支流大南河水清澈见底,河道两岸排列的蔬菜大棚里,各种各样的蔬菜长势正旺。
“武山把蔬菜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培育,建成了渭河川道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黄录元介绍,丰沛干净的河水为武山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9.5万亩。“武山韭菜”“武山蒜苗”“武山豆角”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蔬菜产品畅销全国,部分产品还走出了国门。
和谐宜居人欢乐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凡来过天水的人,都会在心中留下这样的印象。
然而,尽管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拥有生命力旺盛的渭河,天水市麦积区却是个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地区,也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集中、流失程度严重的地区之一。
麦积区境内渭河干流长度183公里,流经16个乡镇,渭河流域面积21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02.8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9.76%。
“多年来,麦积区重视渭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作,对症下药,积极实施堤防建设项目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水环境和面源污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麦积区水保局局长任进科告诉记者。
“泥不出沟,水不下山,山清水秀”的目标实现之后,麦积区没有停下治理渭河的脚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林果经济,先后建成了城郊北山优质万亩葡萄基地、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甘泉甘江沟林果基地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主导产业基地。
在麦积区红牛镇南山万亩花牛苹果基地,沉甸甸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装苹果。
这个园区由63户苹果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反租倒包形式组建,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花牛苹果5600亩。今年60多岁的张崩崩在这里打工已经11年了,他笑着说:“一年能挣2万块钱,生活比起以前好多了。”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随之越来越多,麦积区成了旅游热门“打卡”地。据统计,今年“十一”假期,天水市共接待游客61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742亿元,其中国家5A级景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累计接待游客17.9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