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来务工者共塑城市精神

29.01.2015  17:57

  中国兰州网1月29日消息  由于在岗位上表现优秀,深圳宝安区任达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的技工陈金海获得了一次提升机会:参加公司为后备干部专门开设的“白领”培训班。流水线繁重的工作之余,这个年轻人花了4个月,认真完成了20个学时的培训课程。拿到结业证书后,陈金海不但得到了优先加薪的机会,也获得了从生产线工人向“白领”岗位上升流动的敲门砖。

  “出来打工,谁不希望收入高一点,生活好一点?”在宝安打拼十多年的陈金海道出了外来务工者的心声。

  曾诞生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的宝安区是深圳市传统工业大区,也是珠三角劳务工最为集中的区域,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外来务工者超过50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0%以上。

  “没有劳务工的奉献,就没有宝安的繁荣和兴盛。”在这样的共识下,如何让外来务工者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让他们快速融入宝安生活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异乡过客,成了宝安当下的一大课题。

  在宝安区委区政府看来,加快“三个转型”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城市转型发展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核心,社会转型融和是目标。

  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以人为本,在实现城市、产业和人的协调发展路径中,帮助劳务工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跨越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素质培训让劳务工在城里站住脚

  2007年,宝安区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培训行动,这是一个涵盖全区户籍居民、社区干部、劳务工、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的“特大”工程。其中,劳务工群体是培训的重中之重。

  为了完成这一部署,这一年,在宝安区政府机构中,出现了全国首个专为开发职业能力而设的行政职能局——职业能力开发局,集中统筹培训工作。

  “与老一辈劳务工相比,新生代劳务工的价值观更个性化,在劳动报酬之外,他们更追求体面劳动和体面生活,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更加强烈。但这些大多只有初中文化的劳务工,既缺少城市生产和生活常识,又缺乏职业技能和经验,总体素质与城市生活要求差距很大。”谈及这一培训工程的初衷,宝安区职业能力开发局负责人说。

  2008年~2009年,宝安区针对初次上岗的劳务工开展了包括“生产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卫生、心理健康及社交礼仪”等多项内容在内的试点培训,有29万名初到宝安的外来工上了城市生活的第一课。

  2010年,宝安区正式拉开了百万员工素质提升行动的大幕。到2012年年底,全区已有超过万家企业、284万名员工参加了这项庞大的培训工程。培训室、会议室、食堂、操场甚至厂房楼顶的露台都成了培训的阵地。

  这场声势浩大的素质培训工程,加快了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产业工人转变的步伐,更让企业尝到了素质提升带来的好处,很多企业内部甚至组建了专门的培训学院。

  任达电器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虽然经历了数次“招工荒”,但这个拥有近千名一线员工的企业却一直稳定,员工流失率不足5%,公司90%的中高级管理者都是从生产线上成长起来的。

  “系统的培训让员工看到了自己成长、发展的路径,因而对公司、对宝安的认同感、归属感大大增强。”谈及素质工程带来的实惠,这个在任达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颇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