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地方谈】“不让一个人掉队”全面吹响扶贫攻坚总号角

09.03.2016  12:03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是中国政府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只有不到5年的时间,正因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才叫全面小康,要全面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就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论是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还有5558万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要确保这5558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111.6万人,每月要减贫92.64万人,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真正进入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为了如期完成今年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资金托底——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

搬迁脱贫——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

政策支持——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措施到位——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

制度保障——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扶贫先扶智。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要采取特殊帮扶政策。”教育是拔穷根,摆脱贫困和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为了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从根儿上把教育抓好,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5年,全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又增长10.5%。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扶贫占了很大的比重:

公共教育投入要加大向中西部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力度。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希望,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也被作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健康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小康自然少不了老乡的健康。政府工作报告承诺,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同时,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民生问题时,庄严表态: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李总理的“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与习总书记的“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一脉相承,相得益彰。这是民生为本的为政之道,是“念之再三、铭之肺腑”的民生情怀。正是因为时刻想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政府工作报告才会要求“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正是因为“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才叫全面小康,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连用了四个“事关”来强调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现场共响起44次掌声。“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是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承诺,44次掌声是对这一承诺的肯定与回应;“不让一个人掉队”是全面吹响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攻坚总号角,更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南方网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