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表面“干净”质“不为”
公车改革实施以来,“围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式走马观花的下乡走访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开展的政府购买服务或集中调配车辆的形式,提高了公车的利用率。但有媒体记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干部抱怨申请不到公车,或车补不到位等,出现了“没公车不愿下乡”“尽量少下乡”的情况。
由此,小马飞刀想起了一个词:不作为。我们注意到,自从中央推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高压式反腐做法以来,官场上各种“乱作为”现象得到极大的遏制,原本被扭曲的行政行为得到矫正,但与此同时,诸如“不贪不占,啥也不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不出事就行”“占着位置不干事,拿着工资不出力”等“懒政”“庸政”“怠政”之类的“官员不作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干部礼不收了、饭不吃了、红包不收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该协调的也不协调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以所谓表面“干净”掩盖实质“不为”。还有的干部认为改革有风险,干事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害怕主动作为“摊上事儿”,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于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如果细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种表现是职责缺位,基本不研究本职工作,热衷于跑关系,把困难和矛盾都往外推。另一种是不敢担当,害怕冒风险,担心踩红线,不太会在媒体与公众监督下开展工作,干脆开启“自保模式”。还有一种是怠工观望,鉴于现在规矩多了,审查严了,所以招商搁下了,项目不跑了,资金也不争取了,甚至牢骚话也多了,所谓“反腐影响发展”之类的谬论往往源自这一群体。
小马飞刀以为,干部不作为危害不比贪腐小,因为它源于利己主义。为了不出事、不担责,宁愿“不作为”,甘当“太平官”,这样便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期一到平安升迁。结果是人民群众有苦无处诉、有事无人管,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权力成为摆设,职位形同虚设,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一句空话,党员干部的形象也被这种不作为的“保护层”腐蚀殆尽。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治理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既需要监督问责,也离不开常态化机制。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倒逼干部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才能营造出争相干事的氛围。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