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不文明不是人见人说的“心灵鸡汤”

07.10.2014  13:15

   作者:堂吉伟德

  满是“到此一游”的古塔、被大量“顺走”的陶瓷雕像小人、攀爬上“金字塔”拍照……尽管《旅游法》实施已一年,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却依然存在,深圳的多个景区都未能幸免。锦绣中华最大的困扰还有景区原来遍布所有微缩景观的陶瓷小人大量丢失———都被游人拔走了。“开始景区有5万个这样的小人,后来几乎没剩几个了。”负责景区土建维修的工程部主任王访华说。(10月4日《南方都市报》)

  这样的场景和“伤痕”,在各大景区早已司空见惯,当“到此一游”漂洋过海“现了洋相”之后,在国内自然是方兴未艾。虽然不能说每个人都有在景区刻画的冲动,有暴殓天物的兴致,不过对于别人“留下墨宝”,早已变得不再敏感,并默认这种行为的存在。可以说,“不刻白不刻”的心态,绝不是“一个人的表现”,其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群体。

  这种现象近年被称为“中国式”,比如“中国式过马路”,或者“中国式游景区”,或“中国式挤火车”,表面上都是文明素养出现了问题,实质上却是社会规则失去了效用,公众对规则缺乏基本的敬畏,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秩序混乱,各种非文明行为就成了不遵守规则的直接表现。因为“文明素质不行”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很多人并非不知道刻字的破坏后果,但强烈的占有欲和规则失灵,两相结合就导致了其对自身行为的放纵,因为很多时候,你遵守规则并不代表别人遵守,若不遵守规则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反倒会获得好处,“不拿白不拿”就会成为普遍行为导向。

  我们常说“底线失守”,这个底线要么是道德,要么是法律,都统称之为社会规则。人们对规则失去敬畏,不再视规则为行为规范,就会导致规则失灵。究其原因,就在于“例外条款”太多,而导致社会丧失了最基本的公平。人与人之间“规则不一”,每个人都会要求别人遵守规则,而自己却可以破坏规则,并能从中获得利益。比如事业单位的“逢进必考”本是平等而公平的制度安排,然而一些人却凭借关系而暗箱操作,于是规则被轻易破坏,公平的基础沦陷之下,潜规则就会成为显规则,从而使普适性的规则成为摆设,也不会有人将其奉若圭皋。

  现实中,“我爸是李刚”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从而给一些诈骗者创造了条件,因为有“捞人”的暗箱操作,于是才有人被骗了巨资;因为可以买官卖官,于是才有“农民骗倒厅官”的戏码。因为景区制定的规则没有很好的执行,“到此一游”的刻字行为没有被及时制止,于是才有人明知而故犯。其他如“中国式过马路”何尝不是如此,并因此造成了“法不责众”的结果,种种现象都意味着,规则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作用。

  时下有两种现象,一是不利于自己的,就拿“国际惯例”开脱,二是有利于自己的,则拿“中国特色”作解。有人在景区随地小便,于是有人指出,外国友人也有这样的行为,于是自己便心安理得。官员腐败堕落了,理应依法受到惩处,结果却因为“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法外施恩就形成了事实上的放纵,与国外“拿公务卡刷了两瓶酒被视为贪污”相比,规则的刚性与严苛,可以说是差异明显,泾渭分明。当规则从制定到执行都漏洞百出,必然导致各种乱象横生甚至“相互比坏”,那么对于“到此一游”和“顺走陶瓷雕像”的行为,就不能仅作“太不文明”的矫情,其解决方法显然也不能凭一碗温软的“心灵鸡汤”。

  新加坡是一个文明而有序的社会,却保留着“鞭刑”这样原始的处罚方式。其实,怎么处罚并不是规则好坏的标志,能否做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才是其发挥作用的生命线。实现了规则面前的平等,才会构建人人遵守规则的社会。(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