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中塑造“平凡”

27.02.2015  02:42

平凡的世界》剧照资料照片

    羊年新春,上海东方卫视和北京卫视于26日联合推出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该剧根据茅盾文学奖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拍摄而成,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城乡巨变中年青一代的心路历程。

    尽管原著作者路遥已去世,但此番经历了“七年磨一剑”,由影视“新生代”担纲的主创团队锲而不舍将其搬上了荧屏。制片方表示:时隔多年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影视再创作,依然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还原路遥笔下的那列“火车

    “我就是那个要坐着火车出去的人……”《平凡的世界》制片人李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了一段令整个剧组记忆犹新的台词。

    在改编和摄制过程中,“驶离山村的火车”被定位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文学意象。根据编导的设想,“火车”将小说作者路遥与主创团队、与当今观众连接起来,展开一场心灵对话。

    在路遥笔下,对当时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有着颇具诗意的描写。火车时而被比喻成“拉犁前的黄牛”,“战栗了一下,发出几声惊人的长鸣”;时而又变成“惊马”,在原野上奔驰。他还曾写下:“这一夜他睡得很不踏实。尤其是深夜里火车汽笛的鸣叫,使他感到新奇而激动。”“短短的时间里,就像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

    李娜说:“我自己是一名‘80后’,这次在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王雷、佟丽娅、袁弘等,也都是‘80后’,大家觉得即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如此丰富的年代,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段‘老故事’,一样会引发年轻人的共鸣。

    “既忠于原著,又赋予新的视觉生命

    “每一代人走到剧中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的那个年龄段时,都会从他们身上找到共鸣。少平的苦恼、少安的追求,在今天依然巨大的城乡变迁中,‘80后’和‘90后’或多或少会找到类似的心境和语境。”《平凡的世界》导演毛卫宁说。

    这是国内第二次将《平凡的世界》搬上电视屏幕,上一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而进入21世纪后的这个创作项目,则必须面对更年轻的一代观众。

    《平凡的世界》总编剧温豪杰告诉记者,在改编过程中,既坚持忠于原著,同时又努力尝试把路遥笔下的那些人物内心独白都“立起来”,整个摄制组赋予了《平凡的世界》新的视觉生命。

    在对小说进行视觉的立体呈现时,主创团队将路遥笔下那些富有诗意的、乐观的、温暖的细节给予了充分的呈现。“比如有一场戏,孙少安在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全家喝稀饭时,要尽量把最稀的那碗留给自己,这样的细节让我们一边创作,一边哽咽。”温豪杰说。

    “没有奢华场面,而是用人性真善美去说话

    “今天的中国,依然缺少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有人把‘现实主义’和‘现当代’背景混淆起来,认为只有那些五光十色的时装戏,才是‘现实的’,这是曲解;观众一定可以从《平凡的世界》里得到以往很难得到的感悟。”毛卫宁说。

    李娜告诉记者,《平凡的世界》为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乡景观,还努力搭建出早年工厂、学校、矿区、坝区等逼真的造景,没有奢华场面,而是用最直接的人性真善美去说话。“所谓的‘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其中包括了中国老百姓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勤劳、善良、奋斗、梦想’都是关键词,电视剧所努力呈现的正是这些正能量,这也是向路遥先生致敬。”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