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让语文教育回归本真与美好

04.11.2014  15:34

   作者:筱雅

  11月1日的亚洲教育论坛上,王旭明再次提出,当前语文教育最急迫的是要回归语和文。王旭明认为,我们国内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在语文课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语文学习应该就是让学生把一个个的道理通过词语、句子、方法、逻辑等等写出来,但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相当薄弱。这就是假语文的一个重要表象。”(《羊城晚报》11月3日)

  不久前,金陵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用文言文写的请假条在朋友圈广为转发,获赞无数:请假条竟可以如此唯美。艳羡的背后,是国人对自身语文水平衰退的无奈。正如王旭明所言,当前中国人不会用语言。即便是被老百姓认为能说会道的官员群体,在王旭明看来也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运用语文的基本知识、手段、技巧去表达本身想表达的事情。

  国人不会用语言,语文教育难逃其咎。观乎今天的语文课堂,语言的博大精深、文辞的优美韵律不复存在,“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主题表达”成了语文教育的“精华”;理解和学习教材课文里人物的各种精神,挖掘思想内涵似乎才是语文学习的要旨所在。兼具文学熏陶、德育美育等多重功能的语文教育负担沉重已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运用语言当是语文教育教给学生的最基本技能,却在现实中遭遇如此不会运用语言之窘况,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失败。舍弃最基本的功能,却去追求所谓更高层次的“理解背后的含义及学习人物的精神”,说语文教育本末倒置亦不足为过。

  因此,语文教育回归本真,优先发挥好最基础的功能,让国人通过语文学习学会运用语言无疑是当前语文教育的不二选择。在此语境下,厘清语文教育功能,为语文教育减负当成改革迈出的第一步。用王旭明的话说,就是语文教育应该教授真语文。

  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真语文实际上就是回归语文的初衷,让学生学会用醇厚而性灵的语和文表述观点,传情达意。而要做到此,语文课本和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既需要转方式更需要换目标。

  前段时间,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一书难求。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意象优美,选文多选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材,《田里的麦熟了》《我被缚住了》等几乎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既符合蕴含文学趣味的要求,又贴合小孩子的心理。正是这套契合真语文要求的课本,方可起到叶圣陶所言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转方式换目标,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摒弃过去老师满堂灌,动辄设置标准答案,提炼高大上精神品质等,过度拔高语文承载的功能。让语文回归语和文,让学生能说会写,不但背得了古诗,读得懂文言文,还要在日后的生活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只要需要,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尽可信手拈来。

  有人说过,在语文里,一切想象都是美好的。为语文教育减负,让语文回归纯粹,让师生都只是尽情地感受语言和和文字的美好,无需拔高,勿要承载太多。如此之后,国人“用语文的基本知识、手段、技巧去表达本身想表达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筱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