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不走"的医疗队,草原上的"好曼巴"——甘肃组织医疗队支援藏区记

04.07.2017  06:33

    新华社兰州7月3日电题:“撤不走”的医疗队,草原上的“好曼巴”——甘肃组织医疗队支援藏区记

    新华社记者梁军

    盛夏的草原上,经幡在海拔3500米处飘荡,藏族牧民手捧哈达,迎接草原上他们最熟悉的客人——甘肃省组团式医疗援藏队的到来。

    每次来甘南藏族自治州,援藏医生、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邱皓都会在纸上划一笔“”字,今年画到了第44笔。

    “曼巴”是藏语医生的意思。如今在辽阔的甘南大草原,流传着许多“好曼巴”的佳话。他们带着一颗仁心和精湛的医术,为高原牧民解除病痛,留下了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

     “三甲医院”进藏区

    清晨一场雨过后,藏族老人东成披上一件羽绒外套,走出家门,穿过格萨尔街,来到了玛曲县人民医院。

    74岁的东成家住玛曲县城。听说最近县里又来了医疗援藏的专家,他守在家里没敢走远,心想自己的腿到底怎么治,能问个清楚了。

    接诊他的大夫是邱皓。东成挽起裤腿,露出了一条黑青的小腿,仔细查看病症后,邱皓给出了具体治疗建议,并在一张纸条上留下姓名和电话号码,嘱咐东成病情再有变化,可尽快联系。

    东成放心了。他常年患有静脉曲张,平时走路都困难,如果跑去兰州看病,医疗、交通等各种花费就要数千元。现在好了,他不仅没有跑远路,还有三甲医院的大夫帮他看病。

    从2015年底至今,甘肃省连续启动两批省级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来自省城10所“三甲”医院的医疗专家,对口帮扶甘南、天祝10所藏区州县医院。这些援藏医疗专家涵盖了内、外、妇、儿等专业,组合在一起,好比一所小型的“三甲医院”。

    在支援单位的帮扶下,碌曲等地受援医院的手术室已达到了三甲医院的标准。支援和受援医院之间还建立起转诊机制。今年4月,玛曲的121位重症患者,被直接转诊至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组团援藏让双方医院之间确定了长期对口帮扶关系,草原上的牧民们离三甲医院越来越近。”邱皓说。

     将精良医术播撒草原

    在援藏医生们到来之前,玛曲县许多牧民得了慢性病,要走远路去外地就医,连一些腰腿疼的病人,也都被当地医生“推荐”到了兰州和成都的大医院。

    2015年入冬,甘肃省首批省级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总队长、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首席中医专家王世彪带着医疗队驻扎到了玛曲。进藏头几天,他看到玛曲县人民医院的B超、X光机都闲置在一旁,中医科还是块“空白”,窘迫的医疗现状让他始料未及。

    王世彪想:援藏时间有限,怎么才能为当地培养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他从玛曲县人民医院找来了有中医基础的高武才和杨小兵,收其为徒,亲授各种中医技术。玛曲县病人大多生活在偏远的牧区,为了熬药便利,王世彪又从兰州联系来经销商,配置了400多品种颗粒剂,玛曲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基础问题得到了一次性解决。

    一年过去了,王世彪结束了援藏任务返回兰州,玛曲县人民医院的中医科,已有序运转,上了轨道。记者来到这所医院看到,这里中药房、煎药室、薰蒸室、药浴室一应俱全,在中医综合治疗室内,一位藏族妇女刚刚结束就诊,笑着用右手向高武才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是个“好曼巴”。

    “一年的学习,感觉自己进步很大。”高武才说,自己学会了拔罐等8种中医适宜技术,别说四肢疼痛等常见病,连一些患者阑尾炎、肾结石都用中医可以解决了。

     为了藏族同胞的期盼

    王世彪援藏离开后,高武才每天都会提前1小时到医院。他说,师父平时就是这么做的。

    “这里条件艰苦,但王大夫平淡中透着认真,我佩服!”高武才对记者说,王世彪在玛曲坐堂,门庭红火。他对小毛病大毛病总是认真对待,遇到年纪大的还会起身扶一把。王世彪驻守在此,义诊跑遍了玛曲县8个乡镇,体重掉了40斤……

    援藏医生们带来了医术,也把医德医风传了下来。记者在甘南采访期间,就听到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佳话:41岁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副主任魏玉辉,初到藏区就遇到高原反应,紧急送回兰州治疗,出院后再上高原,一干就是一年……

    甘肃省“组团式”医疗援藏计划开展三年,每年轮换一批。2015年底至今,已有101名医疗专家参加援藏。据不完全统计,援藏队累计在藏区接诊患者2.8万余人次,甘南州各医院床位使用率由原来的不足40%提升至90%以上,大量藏区患者留在了县域内治疗。

    谈论起自己的援藏经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科主任医师李培杰说,每次下乡义诊,都会看到牧民把家里拾掇干净,提前在家等待。藏族同胞期盼的眼神,总是提醒自己:“医者仁心”,这永远都是自己追求的目标。(完)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