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手记]上海交大教师安琪博士:贝影寻踪
05.06.2015 19:57
本文来源: 中国甘肃网
贝影寻踪
安琪(四川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上海交大教师)
骄阳下的戈壁滩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夹砂红陶片,四野静寂。这里是甘肃民乐县六坝镇村东的一座叫做“东灰山”的小土丘,4000年前四坝人的生活聚落地。
在东灰山遗址出土的器物中,贝显得相当引人注目。东灰山的贝分为两种,一种是闪蚬,产自中国的辽宁、陕西、湖北以及台湾;另一种是环贝,属腹足纲宝贝科,长约20毫米,宽14毫米,背部中间隆起,腹部平坦,壳口狭长微曲,有唇齿和黄褐色圈纹。这种贝壳也称环纹货贝,俗称“虎皮贝”,产自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可是,印度洋的海贝怎么会出现在河西走廊?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海贝的身影早已遁去,但是对于史前人而言,海贝的重要性却是无可替代的。它曾经是某种形式的货币,是社会地位的标志和威信的象征。海贝在欧亚大陆上的旅行,为我们留下了一道清晰可循的文化印迹。夏末商初之际,中原地区已开始用海贝作为货币,来交易贵重物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就出土了若干天然海贝和仿海贝式样的骨贝、石贝;夏末商初的河南陕县七里铺遗址中,也出现了仿制的骨贝,说明当时海贝可能已经供不应求,因此出现了各类形式的替代品。
更有意思的是,海贝在北方的广泛分布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在与河西走廊南北相应、纵横相望的横断山走廊里,也可寻到海贝的踪影。云南晋宁石寨山的滇王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中,盛放着难计其数的海贝,它们绝大多数是来自印度洋的环贝,与东灰山出土的贝属于同一种类。云南的贝币制度一直延续到十七世纪才宣告结束,从长时段的历史视野来看,来自印度洋的海贝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旅途,从中国南方的横断山走廊一路北上,来到黄河流域,东灰山遗址只是它旅行途中的匆匆一站。
本文来源: 中国甘肃网
05.06.2015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