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环事故用认真纠错重建官民互信

26.05.2016  07:21

    5月24日,“上海中环”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事故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已经得到迅速回应。警方还原了事故发生经过,路政部门说明了高架道路受损状况和原因,媒体则深扒出肇事企业的前世今生,相关责任人也依法被刑拘。其透明公开的姿态、迅捷的回应速度,值得肯定。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公布第一手资料,能够使民众更接近事实真相,无疑是官民良好互动对话的前提。不过,及时公开的回应只能暂时平复舆情,真正要解决民众心底里的疑惑,恐怕还要进一步拿出行动来,否则,暂时被压下去的舆情,很可能会在另一个热点事件上累积爆发,日积月累,最终使官民矛盾对立、互信渐失。

    梳理“上海中环”事故舆情,尽管相关回应及时、回应内容公开透明,但质疑声浪依然未消。最初,人们只是不能理解为何如此严重超载的车辆能不受阻拦地进入城区,并堂皇驶上高架?不理解2014、2015年间,这家公司至少三次成为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的被告,为什么有这么多“案底”在身,肇事企业仍敢如此野蛮运输?进而又提出上海高架桥经不住超载货车撞击,是不是“豆腐渣”工程?这些车辆肯定不是第一次驶上高架桥,警察队伍里面是不是有腐败,肇事企业是不是有保护伞?

    这些追问,有的出于理智的分析,有的则是情绪化的宣泄,根本不屑听官方的解释回应。之所以不屑听,是因为听得多了,却没有看见实效。据媒体报道,在上海,重型集卡夜闯城市高架路并不少见,附近居民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却从未获得回音。交警方面则表示,对超载车辆一直有监控措施,比如对驾驶员记12分,并且扣下驾驶证。从这些报道中不难看出,一直以来,对重型运输车辆的监管无非是两大举措——罚款、扣分,这并不能有效管理。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公共话题,民众期待官方的及时解释回应,更期待官方能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及时纠错、补漏,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法律不健全、部门间难协调、司机素质低等等。“上海中环”事故当解决对重型运输车辆“以罚代管”的模式,眼下,已经有不少居民为有关方面出谋划策,比如能不能给重型运输车辆装上电子跟踪仪,像管理危化品运输那样,一车一档案,24小时大数据追踪管理;高架道路入口能否安装智能识别系统,超重车辆一旦驶入高架道路就及时报警,等等。

    及时真诚的回应不仅仅是“谈一谈”,还有积极的行动,通过认真纠错、补漏,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谈一谈”才真正有助于化解舆情、消解矛盾,重建官民互信。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