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崆峒区上杨村杨文录:心系群众当好“三员”
中国甘肃网12月1日讯 (通讯员 高万里)11月29日,天刚蒙蒙亮,崆峒区上杨乡上杨村的杨文录就起床了。眼下正值农闲时节,对于忙了大半年的庄家人来说,是该好好休整一下。可他明白,别人能多睡一会觉,他却不行。自从2010年1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每天除了操心自家柴米油盐,村上的事、群众的事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虽说是个“泥腿子”干部,可“官”不大责任却不小,有时忙起来没黑没明,就像一只正在高速旋转的陀螺,想停也停不下来。
简单的洗漱后,拿两包超市买来的袋装牛奶,在电磁炉上加热一下,再泡上自家的干粮馍,这就是他的早餐。趁着最近外出务工的群众陆续回乡,赶紧把医疗保险费收缴一下。这事如果办不好,群众生病住院报销不了,到时又得抱怨村上。昨天下午,他就和其他两名村干部商量好了,三个人分头入户收款,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再说,之前电话上也沟通过,今天上门收缴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看着村里一年一个样,群众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杨文录感到由衷的高兴。尤其是2012年“双联”行动开展以来,群众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脱贫致富的路子也更宽了。作为“当家人”,杨文录尽心竭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当好“宣传员”,让群众充分了解党的富民政策;当好“信息员”,让大伙第一时间获悉农业科技信息;当好“服务员”,让农民群众办事不跑路、不受累。
“当时连我也没搞清楚,以为开展‘双联’行动又是搞扶贫救济。第一次入户摸底时,根本没有考虑致贫原因、群众意愿、帮扶效果这些因素,所以帮扶对象确定的不是很准,当然也没有被通过。”杨文录说。“要给群众宣传好政策,自己首先要吃透政策。”如今三年过去了,当初被确定的34户帮扶对象,在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的引导扶持下,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当初意见大、“钻牛角”、闹情绪的群众也“气顺了”、“想通了”。这与他三番五次、苦口婆心地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是分不开的。杨文录清楚地记得,村上有个童君刚,“双联”行动开始那阵正好在新疆打工。年底回来发现帮扶名单上没他,就找到村委会讨说法,村上一班人耐心解释也没效果。最终,还是杨文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次上门谈心,童君刚才转过了思想弯子。如今,他买了一辆二手货车,专门给市内一家水泥车厂拉运石料,运输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自从兰州大学被确定为上杨村的“双联”单位后,杨文录比以前更忙了,他也成了大家眼中的“红人”。帮扶单位要开展活动,搞入户慰问,都会提前和他这个“大当家”联系。帮扶户,乡亲们有事需要咨询专家,也会请他给带个信。上杨乡地处南部山区,信息和交通相对闭塞。为了方便群众,杨文录经常想方设法把平日里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委托给乡上具体相关科室或者进城办事的干部,让群众少跑路、快办事。
杨文录还有一个身份,市人大代表。这几年他没少提议案,其中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的道路建设已经初步见效。以前村里是土路,雨天群众想出去打个工都不行。如今,路硬化了,村里经济一下活了,大伙致富信心也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