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滴水都浇到根上 ——合水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纪实

12.12.2015  11:35

  今年甘肃省提出要坚决打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决战,合水县即被确定为今年底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的贫困县之一。敢于拿下这个硬任务,立下这个军令状,合水人用自己的态度表明了“合水决心”;

  9月下旬,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庆阳市召开,合水县成为现场会观摩的重点。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合水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突破口,在全国同行面前,合水人用自己的作为展示了“合水经验”;

  10月底,记者到合水县采访,谈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县领导说“还要持续加力”,乡村干部说“不留一步退路”,基层群众说“大家一起努力”,合水人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了“合水状态”。

   科学识别:解决好“扶谁”的问题

  合水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是一个紧紧镶进子午岭山脉的林缘县,客观条件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欠账大,产业发展底子薄、水平低,是全省贫困程度较深的县份之一。

  合水是个人口小县,但农业人口15.3万,占比80%以上,是个农业人口大县。经过持续多年的扶贫,到2014年底,按照新的标准,全县仍有贫困人口9670户、4万人。“越是后面的贫困,往往也是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的贫困。”合水县扶贫办主任邵森奇说,“要实现今年底全县整体脱贫目标,贫困面就要由去年底的26.1%缩小到3.7%。这是一项硬指标。”

  “贫困村与贫困村不同,贫困户与贫困户不同,今年的贫困与去年的贫困不同。”合水县委书记解平认为,“只有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才能做到精准跟踪,有的放矢”。

  为了科学规范识别扶贫对象,在2013、2014年度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合水县进一步细化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组织全县双联干部、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逐村逐户调查了解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测算家庭实际收入,准确掌握农户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综合各项指标,对贫困村、贫困户按照倒序排名的办法,全面完成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户级信息采集工作。

  太莪乡属于瓦岗川流域特困片带和子午岭林缘特困山区,是合水县重点扶贫乡镇之一。在扶贫对象的识别和监管方面,乡扶贫工作站借鉴CSP项目管理体系,开发制作了太莪乡精准扶贫管理系统。打开系统,首页显示有六大模块,在每一个根目录下还有若干个子项目。乡情地貌、产业分布的文字图表形象生动;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既有实景录入,又有表格分析;需求清单、帮扶计划、工作进展等都有前后比照、动态变化……负责这个系统维护的乡扶贫工作站副站长董宗谋说:“国家政策吃不透,全乡情况搞不清,这个系统就做不来;每个农户的底子摸不准,扶贫工作的核心抓不牢,这个系统就做不好。”

  通过对全县所有村的全面摸排和精准测算,县里把今年扶贫重点聚焦在马莲河流域、瓦岗川流域、子午岭林缘区这三个贫困片带上,把精准发力瞄准在22个计划脱贫村以及3.43万贫困人口上,最贫困的村优先安排扶持项目,最贫困的农户优先进行帮扶。

   需求清单:解决好“扶啥”的问题

  “扶贫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套,步步踩实才能有实效,事事办实才能有实绩。”这是合水县县长沈文祥的态度。

  要率先实现整体脱贫目标,在全省扶贫标准的基础上,合水县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用倒逼的办法,规划了自己的“操作系统”——“1221”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和“5321”精准脱贫实施模式。

  针对今年要实现脱贫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县里反复调研论证,拟定了贫困村24项脱贫标准、贫困户11项脱贫标准,并根据“两个标准”梳理出贫困村和贫困户项目需求的“两张清单”。

  这是“1221”中的两个“2”。在贫困村24项脱贫标准中,既有农民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义务教育巩固率等硬指标,也有日间照料中心、文化中心、卫生厕所等刚性约束,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村民素质等方方面面。村干部说,贫困村要脱贫,不仅仅是收入的问题,24项一个都不能少。在贫困户11项脱贫标准中,不仅包括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家庭全部人口参加村合作医疗等“全部型”条款,还包括主要劳动力至少有一人接受技能培训、家庭至少有一条以上增收门路等“至少型”条款,甚至住房、厕所都有明确要求。农民说,我们没有想到的,政府都替我们想到了。

  根据这两个标准,县乡村三级干部逐村逐户梳理缺项,共汇总整理贫困村、贫困户项目需求清单34项,其中贫困村19项、贫困户15项。

  逐项落实清单所列的内容,催生了“5321”精准脱贫工作模式:在贫困村,实施安全饮水、农电提升、道路畅通、危房改造、通信网络“五大工程”,建成幼儿园、卫生室、文化中心“三项设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合作社“两类组织”,培育增收明显的“一个产业”;在贫困户,发展川区人均1亩菜、塬区人均2亩果、山区人均3头畜、林缘区人均4亩林、户均5000元以上劳务收入“5大产业”,强化技术培训、扶贫贷款、干部帮扶“三大支撑”,突出上学有资助、药费能报销“两大保障”,实现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3300元以上“一个目标”。

  交通是制约合水县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农村公路规划上,合水县采取村民自愿、民主决策的办法,把修什么路、怎样修路交给群众自己议、自己定,把修路花多少钱、投多少劳交给群众自己算、自己管。在建设中,按照柏油路、水泥路、砂石路并举,集中精力修好“三条路”:破解贫困片区交通制约的“扶贫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产业路”,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小康路”。

  今年9月底,板桥乡柳沟村至太莪乡邢坪村全长22公里通村水泥路建成通车。至此,全县乡镇通等级路、村通水泥路、组通砂石路实现了100%全覆盖。解平说:“现在,从县城出发,把全县12个乡镇、80个村走一遍,都不用走回头路。”

  以交通为牵引,县里下大力气实施了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教文卫扶贫、金融扶贫等12大扶贫攻坚战略。政府主导的路、水、电、网等公共产品“进村入户”,也让群众有了改变面貌的想法。“以前,因为想了也没办法,所以有想法的人也不想了;现在,办法就在眼前,没想法的人也有想法了。”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何维莉对此深有感触。

  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县里因势利导,对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和项目需求进行汇总分析,制成贫困户脱贫“明白卡”。这个“明白卡”,既是农户自己过日子的“想法”,也是扶贫工作队开展帮扶的“办法”。

  在太莪乡邢坪村贫困户杜兴华的“明白卡”上,可以清楚地掌握他家的人员构成、产业现状、收入来源、致贫原因,脱贫计划和实施措施也一目了然。61岁的杜兴华说,今年,他家的生产、生活面貌都变了:家门口的路修通了,因为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他的养羊规模也扩大了;家里的吃水问题解决了,通过危房改造工程他还盖起了三间新瓦房。

   定点滴灌:解决好“咋扶”的问题

  同样属于瓦岗川流域贫困片带的刘家庄村,是板桥镇6个贫困村之一。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志龙来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建档立卡工作程序,逐户调查核实,完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资料,还发挥自己的专长,采用GPS定位系统现场采集贫困户坐标数据,对全村157户贫困户居住地域、产业状况进行精准定位,对需求清单和帮扶措施进行精准标识,并结合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标准和村情民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梳理出两张清单,绘制了翔实的刘家庄精准扶贫工作“作战图”。

  按照这张“作战图”,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村里已实施项目7个,正式立项5个,总投资达536万元,今年也成为刘家庄村“有史以来”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村民们自己也说,现在的刘家庄,已经没有贫困村的“样子”了。

  解平说:“只有站在群众立场上帮,按照群众意愿扶,扶贫工作才能由大水漫灌变成定点滴灌,才能保证把每一滴水都浇到根上。”在合水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1+18”工作方案中,县直部门与贫困村直接挂钩,坚持不脱贫“不脱钩”;县级领导与贫困村直接捆绑,坚持不脱贫“不松绑”。同时,在全县推行单位联村、干部联户全覆盖,为全县34个贫困村下派了第一书记,为80个村设立了驻村工作队。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各乡镇、部门瞄准22个脱贫村8214户贫困户,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4.7亿元,坚持基础设施、富民产业双向突破,集中改善贫困村、贫困户基础条件,因户施策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合水县三大贫困片带情况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都在变:马莲河贫困片带已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打通了“一纵十七横”道路交通网络,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幼儿园,发展蔬菜、苹果、养殖专业村15个;瓦岗川贫困片带新修沥青水泥路、砂石路15条121公里,扶持480户贫困户养羊2400只、种植地膜玉米3800亩;子午岭林缘区贫困片带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项,新修扶贫路216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

  信心带来了变化,变化又增加了信心。老城镇水沟村党支部书记石东峰对记者说:“今年,我们村不仅要脱贫,还要参加省级美丽乡村的评定呢!” (记者尚德琪 先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