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动 找回“失去”的蓝天

12.01.2016  11:43

  “兰州”被人们喻为“丝路山水名城、西部黄河之都”。自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我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一直处于全国后10位。兰州的污染,成为长期困扰金城的“心肺之患”和“负名片”。

  一位老环保回忆:自1978年开始,我市的环保工作基本属于防治大气污染的救急时期,重点是治理污染点源。当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用先进技术改炉改灶、消烟除尘,推广小区联片供热,小火炉改烧低硫无烟煤,重点污染源限期治理,以及对污染严重而又不易治理的小型企业实行搬迁或转产等。

  兰州城一整天都笼罩在浓浓的雾霾中,太阳变成一个黄色的光团,南北两山不见踪影……2011年12月,王三运同志到我省工作后,就明确要求,要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整体战,还老百姓一片蓝天和清新空气。

  2012年11月,虞海燕书记到兰州后,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专题会议就是专门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市委、市政府在认真总结此前防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更”的判断,也就是治污的信心比黄金更宝贵,要改变大气污染不可治的悲观情绪;落实比纲领更重要,要改变只有方案没有落实的消极作风;问责比激励更有效,要改变只有布置无人问效的工作格局。

  为确保治污成效,让市民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省级层面,省委书记王三运多次就我市大气污染防治进行调研并作出指示,省长刘伟平多次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大气污染治理,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兰州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使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省环保厅进行全程指导和全面帮助。在市级层面,实行“指挥部+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模式,市上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下设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工业污染、燃煤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扬尘污染、生态增容减污5个专项治理工作组,对工作统一指挥、统一部署,频繁的调度、通报和考核,使得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推进。环保、工信、执法、建设、公安交警等部门分工协作,对工业、燃煤、二次扬尘、机动车尾气等四大污染源实施源头控制。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督监察监测标准化建设,充实环境监察队伍,成立市公安局环境保护分局,在市环保局派驻环境执法大队。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有效推进了环保工作。中央和省属驻兰单位、企业及部队从内部协调、资金筹措、项目实施等方面积极配合支持,使涉及污染治理的重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建立督办问责机制。成立了由市环保局牵头的综合执法组和驻区蹲点包抓组,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方式,跟踪督办重要工作,全方位进行督查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成立了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牵头的督查考核组,对部门和县区治污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对各县区、各部门的治污绩效每周进行量化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对治污工作不力的人和事进行效能问责,结果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为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落实属地管理机制。市、县层层明确治污工作任务。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城市网格化管理办法引入治污染工作,实行“街道管理、社区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居民代表、驻区单位、商户代表担任网格员,建立网格污染源档案,对污染源实行全覆盖、全方位、全时段管控,做到环境不留死角、不留空白。

  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曾在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现场会上说,七天长假,治污不停,目标不减、力度不减、督查和处罚更不能减,要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上下联动,铁腕治污,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和2014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由全国末位上升至中游,2015年,年度、月度排名均稳定退出全国重污染十大城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