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运:立足藏区发展实际精准扶贫 扭住全面小康目标矢志奋斗
原标题:立足藏区发展实际精准扶贫扭住全面小康目标矢志奋斗
王三运在甘南州调研扶贫攻坚工作侧记
4月14日至1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专程深入甘南藏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工作。本报记者张铁梁
记者 徐爱龙
藏区怎么样实施好精准扶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还有什么困难?如何才能在全面小康路上不掉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4月14日至1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专程深入甘南藏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工作。
三天时间里,王三运先后来到合作、碌曲、玛曲、迭部四个县市,走进牧民家里嘘寒问暖,深入养殖小区、村办企业、“双语”小学实地调研,访民生、问需求、谋对策,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推动扶贫攻坚大计。
“全面小康路上绝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掉队。”王三运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党中央寄予的重托和要求,也是各级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定不移抓实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持之以恒细化实化对象、目标、内容、措施、考评“五个精准”,紧密结合藏区实际和群众期盼谋划思路办法,统筹用好中央支持藏区发展的措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措施、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措施,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扶贫攻坚路子,让藏区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产业是致富的主渠道”
“让富民产业铺天盖地发展起来。”王三运十分关心产业扶贫问题,14日下午一到合作市,便奔赴那吾乡多河村调研畜牧养殖业发展情况。
多河村兴盛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12年,入社牧户18户,其中吸纳贫困户6户,社员以奶牛入股、现金入股、草场耕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经营,去年入社牧户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王三运考察了养殖圈舍、饲草加工场,详细询问养牛的成本、销路和收益以及合作社运行情况。他说,产业是致富的主渠道,群众脱贫致富关键要靠产业,合作社模式既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也能够促进效益的最大化,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类农牧民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好技术培训、资金筹集、防疫检疫、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困难,进一步提高规模化生产、组织化经营水平,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
在玛曲县扎西乐民新村,王三运专门考察了村级资金互助社和村办藏衣加工厂经营情况。这个村的资金互助社成立于2008年,资金总额已达43万元,累计为152户村民发放贷款36.7万元,王三运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当前起步资金缺乏仍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突出瓶颈,我们要千方百计、多措并举解决好这一问题,(转2版)
(接1版)进一步提升惠农贷款、小额担保、资金互助等渠道的支撑能力,让有致富愿望、致富技术、致富能力的群众都能得到资金支持。他特意叮嘱有关方面,要通过政府加大支持、扶贫资金倾斜、引导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以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为重点,尽快实现农牧村资金互助社全覆盖,确保贫困群众有致富基础和条件。
村办的藏衣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着。“布料是从哪里进的?”“主要往哪里销售?”“工人都是本村的吗?贫困群众是不是吸纳进来了?”……王三运仔细地问,认真地听。当了解到去年企业经营效益较好,参股群众又将分红资金投入再生产,王三运说,扩大生产会让群众有更多收益、持久收益,企业办得越好,大家的日子越有奔头。他勉励企业负责人,要重视经营理念的更新,提升加工技术、创出自身品牌,瞄准市场需求、拓宽产品销路,不断把企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如何立足独特资源优势、培育多元富民产业,是王三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迭部县调研期间,王三运来到旺藏乡旺藏村毛主席旧居和腊子口战役遗址,考察了解了旅游扶贫情况。他指出,红色文化是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好、宣传好、弘扬好。谈起开发利用红色文化,他强调,藏区发展富民产业,不仅要抓好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和收益率;更重要的是不断拓宽思路和视野,更加全面深入地审视自身的特色资源,更加灵活有效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自然风光旅游等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力争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发展主业、每个贫困户都有一个致富门路。
“扶贫要先扶智”
由于地理区位、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甘南藏区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育程度整体偏低。调研期间,王三运每到一处,都要询问教育发展情况,对藏区学前教育、“双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等提出要求。
碌曲县尕海乡尕秀小学坐落在美丽的草场边,朗朗读书声不时传来。王三运实地考察了学校教学教育情况,并走进教室与师生亲切交流。他指出,扶贫要先扶智,藏区发展、群众脱贫根本的是要靠教育。要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展“双语”教育,从娃娃抓起,既让他们学好藏语、了解本民族的优秀历史和文化,也要让他们学习掌握汉语、熟练应用汉语,这样才能更好地增长知识、开拓视野、锻炼本领,将来走出藏区、走出甘肃就业创业。
王三运十分记挂藏区学前教育发展,专门向尕海乡干部详细询问了学前教育情况。当听说当地24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幼儿园11所,还有多所正在建设,王三运很欣慰。他说,发展学前教育一举多得,不仅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还可以把农牧村劳动力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发展生产、外出务工、增加收入,要统筹运用政府和社会两种力量扩大幼儿园覆盖范围,依托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幼儿教师,竭尽全力把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事业抓好。
在尕秀村移民集中安置点,王三运来到牧民祁江扎西家,同一家人拉起了家常。“装修花了多少钱?”“养了多少只牛羊?”“孩子有没有外出打工?”……当了解到他家的大儿子初中毕业后学了缝纫技术,现在已经在外就业,每个月都有三四千元收入,王三运说,如果每个青年农牧民都掌握了一门就业技能,脱贫致富就有了坚实的依托。他强调,各级要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扶贫、抓后劲、抓未来的理念,把职业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招收贫困家庭“两后生”作为倾斜的重点,瞄准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推行订单、定岗、定向培训,以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业能力的提升助推扶贫开发。
“把握好群众期盼这个风向标”
一路走来,王三运最为牵挂的是扶贫攻坚的任务和难题,问得最多的是贫困群众的期盼和诉求。
尕秀村移民集中安置点,一排排牧民新居整齐地坐落在公路旁。王三运来到安置点,询问干部群众“有几个户型供村民选择?”“建房款来源是什么?”“还有多少户游牧民需要搬迁?”……他指出,移民搬迁、集中居住是党和政府为牧民群众办的一件好事,好事一定要办好,规划建设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设计多种户型让群众选择,尽可能降低建房成本,不要让群众因搬迁欠债返贫。他强调,牧民不仅期盼好的住房,也期盼好的生活环境,要把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发展生产同加强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经常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必须在保护草场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动发展,在扶贫开发中坚决守住生态建设的红线。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事关群众健康和脱贫致富,这也是王三运调研的一个重点问题。在扎西乐民新村,王三运走进村卫生室,同正在坐诊的村医进行深入交谈,询问药品配备、医疗设施、就诊人数以及技术培训等情况。他勉励说,村医很重要,群众很依赖,希望广大基层医疗工作者扎根乡村,不断提高医技水平,力争做到小病不出村、防病有成效。他要求,各级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医疗工作者全科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好医疗点覆盖面不足、医疗人员紧缺等问题,更好地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
调研期间,王三运还就加强藏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基层党组织在做好藏区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要下功夫抓好优化党支部书记队伍、培养发展新党员、组织开展活动以及功能作用发挥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坚强堡垒。要把群众期盼作为履职尽责的风向标,盯紧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多办一些为民利民便民的实事好事。要把深化扶贫攻坚作为最重大的任务、最紧迫的使命,一方面结合实际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培养,另一方面重视把政治素质过硬、群众普遍认可的致富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要把巩固发展和谐稳定局面作为第一责任,切实抓好宣传动员、理顺情绪、化解纠纷、防范风险等工作,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的心思和精力引导凝聚到加快脱贫致富上来,齐心协力共创幸福美好新生活,携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建华一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