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动力电,照亮了陇南人的归乡路

14.04.2017  15:33

近年来,甘肃陇南供电公司,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电力保障工作,没有拖后腿,很有大局意识,产业到哪里,动力电就架设到哪里。特别是精准扶贫贫困村三相动力电全覆盖,为我市贫困村群众产业链深加工提供了动力保障,加快了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陇南的路并不好走!

这里有着湿润的亚热带气候,被誉为“陇上江南”。这里地处秦巴山区,到处都是大山深沟,交通不便。走上陇南的大部分土地,你会发现,这里只有一条窄窄的山路与外界相连,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大山。

贫困,早已经成为了这里的长久烙印。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陇南市仍然有160个贫困行政村、402个贫困自然村,这个数字并不光荣。而这里的人们,为了生计,或远离,或外出打工,或者也有一些年老者,待在家中,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人们,该如何更好的追寻自己的生活梦想?

走进平架村

康县,巴蜀古道之一,历史悠久。然而幽美的自然环境却并没有让这里的人们踏上幸福的小康之路。截止2104年底,康县仍然有70个贫困行政村、204个贫困自然村,这个数字几乎占到了全陇南市的一半。

康县望关镇平架村,这里有着陇南最典型的地形,坡陡路窄、沟壑纵横。一般的小轿车根本爬不了这样的山路,走不进这样的村庄。

平架村有200多户人家,平常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自家的土地。虽然这里是典型的南北方相结合的气候,可以种植多种农作物,但是由于地形限制,所以家家户户只有少的可怜的几亩地。这里的大多数村民的第一选择还是外出打工。

张俊得今年已经40岁了,家中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六年级,一个在四年级。除此之外,由于自己的哥哥年龄太大,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张俊得还要供养自己的侄女上大学,还有年迈的父母亲需要照料,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实属不易。

张俊得并没有读过什么书,成年之后,他和父辈们一样选择了离家外出打工。在外面,干的是体力活,挣的是辛苦钱,但是每年的积蓄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然,这也是望关镇平架村的大部分村民所面临的状况。

谁也不想在外讨生活,但是没有办法,总得要过日子啊”,过日子,成了所有村民最朴实的愿望,而怎样过好日子,却仿佛成了悬在所有人头上的最大的问号。

转机出现在2015年,甘肃省提出“1+17”精准扶贫方案,6月,精准扶贫动力电全覆盖工程开工,动力电走进平架村。

当时的平架村,是康县70个未通动力电的贫困村之一。该村的配网始建于90年代初,属群众集资架电。当时受资金制约,全村200多户村民,只有一台20千伏安的变压器,线路基本上都是6米小方杆、16平方破股铝导线或黑皮线架设的照明线路,全村没有动力电。经过20多年的运行,线路老化严重,安全隐患多,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经常会出现倒杆断线的情况。有时候,群众连日常照明都无法保证。

2015年,通过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的实施,望关镇平架村建设10千伏线路5.92公里,0.4千伏线路5.87公里,配电变压器6台、容量600千伏安,受益233户,户均容量2.6千瓦,总投资185万元。

2016年4月,张俊得抓住这一机会,开办了自己的小型面粉加工厂,以前全村没有动力电的时候,全村的面粉加工都是靠柴油机,有时候还要将自己的小麦拉到镇上去进行加工。山路难走,村民一般都是早晨出去,下午回来,来回就要消耗一天的时间。

自从张俊得的小型面粉加工厂开办以来,这里的村民终于可以不用跑远路,就能吃到自己家的面粉了。截至2017年4月份,张俊得的面粉加工厂已经整整开办了一年。这一年,张俊得不需要再外出打工了,因为他的收入比往年整整多了两万。

看到希望的张俊得在今年又购置了一台封口机,他的下一步打算是将山里的纯天然、无污染的面粉卖到大山外面,让所有的人都来尝尝新鲜的绿色面粉。其实在这座大山中,不光是张俊得,所有的人都因为动力电的到来,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们回家了

张俊得回家了。

42岁的罗玉峰和妻子也回家了。

以前咱们村没有动力电,地也少,日子过的紧就跑出去打工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村的三相动力电通了,我们两口子也不打算出去打工了,我们打算再买几台饲料粉碎机、脱粒机,多喂一些猪、羊、鸡,在村里办个养殖场”,2016年3月24日,在康县铜钱乡罗坪村,村民罗玉峰有了一个最朴实和最幸福的梦想。

多年来,为了赚钱养家,他们两个人很少回家,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去年听说村里通上了动力电,两口子思想再三,带着攒了半辈子的积蓄回到村里盖起了新房,买了粉碎机、脱粒机,养了一些猪、羊、鸡,准备在村里干一番事业。事业不大,但足以让他们在老家敬孝悌、教子女、奔小康。

同样回家的还有武都区三仓乡梁家坝村村民尹中进,听到村里要架通动力电,他给外地打工的儿子打了电话,要他购买石料加工机器,早点回来在家里办石料加工厂。村民尹忠芳说:“以前没有动力电,我们盖房子很费劲,水泥搅拌机靠柴油机发电,现在有了动力电,省力、省时,太方便了”。

近几年来,大量在外漂泊的陇南人都选择了回家,他们中不乏有像尹忠芳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曾经在各个城市穿梭,尝够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每天,也都在何去何从的路上纠结和徘徊。但现在,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就是,回家。

艰难光明路

其实要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解决整个陇南市自然村的动力电问题,绝非易事。

康县电力公司综合部主任袁晓明至今还记得,2015年5月1号,当时他正陪着已有身孕的媳妇在宝鸡做产检,连号都没有挂上,却突然接到市公司领导打来的电话,要他快回公司,商讨精准扶贫动力电全覆盖工程事宜。袁晓明赶回公司的时候已是晚上,连口水都没有喝上,就开始前期的调研准备工作。袁晓明说,整整三天三夜啊。

陇南供电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这里的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林木茂密的偏远山区,大山中间只有一条窄窄的可以供架子车走的路,很多的杆基根本不能通过,而且由于线路走廊关于青苗补偿等问题不能与村民达成一致意见,所以要想按期完成动力电架设问题,难上加难。

但是把脱贫攻坚的责任牢牢抗在肩上,这是责任,也是义务。2015年,陇南公司成立了市县两级工作领导小组,按村制定施工图,督促施工单位优先确保精准扶贫动力电工程施工资源,并制定市、县精准扶贫动力电建设情况分布图及工程进度管控表,每周召开工程协调例会,及时解决工程施工、物资供应、月度预算申报等方面的问题。

除此之外,2015年,陇南供电公司通过农网改造、农网结余资金等渠道安排专项资金1955万元,用于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建设,重点解决了武都、康县等地区29个贫困村、92个贫困自然村的三相动力电覆盖问题。2016年,又安排资金9313万元,解决剩余的131个贫困村、310个贫困自然村的三相动力电覆盖问题,实现全市1365个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100。

康县供电公司综合部主任袁晓明告诉我们,其实在陇南,像平架村这样的动力电覆盖工程已经算是比较简单的。再往山深处,还有很多的零散小村庄,人烟稀少,只有两三户人家,几乎没有可以供汽车进出的山路,设备也无法运进去,只能人拉肩扛抬杆子,杆子架起来了,还要登高爬低接线路。有时候,还要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但是讲完之后,袁晓明又补充了一句:还是觉得挺值的!

没错,动力电来了,无数像张俊得一样的村民终于可以不用远离故土谋生了,也终于不用让孩子和老人感受留守的痛苦了。陇南,已经从“照明时代”迈入了“动力电时代”,而这样的时代正给陇南的贫困乡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现今,这样的动力正在持续发展着它的作用。一年的时间,它不光为那些穷困的村民找到了更多的出路,更是让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加五彩斑斓的梦想。这是属于陇南的脱贫致富之路,也是整个甘肃省精准扶贫的最美缩影。(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