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江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05.09.2018  09:22

  记者 程健 文/图

  三江源保护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他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为此,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优先战略,积极上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那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面对这一新事物,如何改革,如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日,记者跟随“走进三江源”网络媒体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一探其究竟。

  优化重组各类保护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尊重三江源生态系统特点,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强园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整体性、联通性、协调性,对各类保护地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

  同时,开展三江源草地、林地、湿地、地表水和陆生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建立三江源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平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及资源资产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形成的收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办法,为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提供青海经验、贡献青海智慧。

   建立规划制度标准体系

  为了建立规划制度标准体系,该局组织全国30多名高层次专家在实地考察调研基础上,起草编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8年1月12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体现国家形象、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家目标、国家标准、国家行动,为其它国家公园规划编制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根据《总体规划》明确的工作任务,编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规划、管理规划、社区发展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规划、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规划。

  另外,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制定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预算管理、项目投资、社会捐赠、志愿者管理、访客管理、国际合作交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功能分区管控办法等11个管理办法。

  再者,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有关保护地建设研究成果和执行标准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和地方标准,编制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明确了当前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名词定义、执行标准和参照标准,确保三江源国家公园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得以落实。

   健全法规执法体系

  公园管理,当有法可依,为此,该局组织业务精干和环境资源法专家组成起草小组,集中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起草工作,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条例,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迈开了依法建园步伐。

  为了加大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力度,该局与青海省人民检察院、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生态保护司法合作机制,成立了玉树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法治研究会,建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法律顾问制度。

  先后开展了代号为“三江源碧水行动”、“绿剑3号”、“绿剑4号”等专项行动和常规巡护执法行动,发挥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增强了依法管园和建园的水平。

  同时,扎实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园区河长制,积极推进园区河流保护管理工作。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人类活动遗迹动态管理数据库建设项目,提高保护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建立牧民群众参与机制

  如何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准确把握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关系是当前工作当难点。为此,该局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与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资料图

  一方面制定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年来省财政共投入4.8亿资金,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另一方面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同时,为保护管理站配发了24辆皮卡车和600辆摩托车作为巡护交通工具,进一步提升了保护管理站和生态管护员的巡护能力。

  而且,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稳定草原承包经营基本经济制度,园区牧民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变,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始大胆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通过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吸引老人和小孩向城镇集中,减轻草场压力,逐步达到转岗、转业、转产的目的,实现减人减畜的目标。

  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鼓励支持牧民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宾馆、旅行社、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餐饮服务等经营项目,促进增收致富,发展第三产业。

   强化资源要素支撑作用

  在人才和资金、技术等方面,该局根据“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主管”的原则,分类分批安排落实资金项目。对各类基建项目和财政资金进行整合,形成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合力。体制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先后累计投入20亿元资金,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2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金融创新,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体系。

  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科研院所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咨询专家组,提供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目前,正在与中国科学院加紧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同时,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展陈中心、生态大数据中心和卫星通信系统建设项目,充分应用最新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域生态监测,以建设“智慧国家公园”为目标,计划2020年实现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信息化。

  在人才培育方面,对省州县乡村干部、生态管护员、技术人员组织开展了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110场次、36000多人次,使其做到谙熟国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森林、湿地、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掌握业务知识,学会应用现代技术传输手段实行网上网下联动,在线互动,实时监控,提高了业务水准和管理能力。

   开展合作交流和宣传推介

  为了学习国外国家公园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方式,该局组织有关人员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和加拿大班芙国家公园进行专项考察,与厄瓜多尔、智利国家公园正式建立姊妹公园协作关系。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北京巧女基金会、广汽集团等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国内外广泛合作交流的格局初步形成。

  特别是中国绿化基金会为该局无偿捐赠了价值47.12万元的生态环境监测设备,用于开展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尼玛卿保护分区和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监测。广汽传祺向该局捐赠了20辆高端越野巡护用车。这些设备的到位,进一步提升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保巡查与检测工作。

  为扩大宣传推广,组织中央主流媒体和本地媒体分批赴三江源进行实地采访,推出系列报道2000多篇,与全国54家媒体联合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国媒体行”大型采访活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完成了《中华水塔》《绿色江源》两部纪录片以及19部国家公园广告片的拍摄、制作和播出。特别是《中华水塔》兼获全国十佳纪录片奖和最佳摄影奖。

  创建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品牌,组建可可西里管理处,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了统一划转,扎实开展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巡查、制度完善、保护站建设、保护队伍提升及社区共建共管等工作。

  经过一些列政策措施的出台、资金人力的投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