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红古区低收入人群减少近半

18.09.2014  04:56

    兰州晚报讯(记者滕效宏通讯员鲁东林)今年,红古区大砂村与联扶单位红古区发改局利用该村废弃的防空洞,在借鉴外地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建设了红古区设施食用菌项目。村上无偿提供了种植蘑菇的场地,区发改局给予10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还从外地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4月份红古区设施食用菌项目已初见效益,实现了“双联”对象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该项目已投资40余万元,月产出鸡腿菇、姬菇、平菇等菌类10余吨,预计年产量120吨。上半年已解决贫苦户、残困户家庭人员就业岗位15个,吸引村民入股投资14万元。”昨日,记者在红古区大砂村采访时,该村包村组长董永平如是说。这只是红古区“双联”工作的一个缩影。

    “双联”活动开展以来,红古区把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与“双联”行动相结合,针对全区困难群众收入均在全省贫困线2300元上的实际,确定7000元以下的无劳动能力家庭和孤残、重病家庭为低收入帮扶对象,按照“六大突破”要求,加大帮扶力度。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底8505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11485元,增长35%,7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群由2011年的1398户4863人减少至2013年底的653户2467人,减少了49%。

    红古区窑街街道大砂村村民张惠庆,家里有个19岁的姑娘,不幸患上了脑瘫,妻子只能寸步不离地照顾,加上家里耕地不足、高昂的医疗费用,对原本生活十分拮据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街道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与张惠庆取得联系,免费提供价值2000元的200个菌棒,并由街道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产出的蘑菇由该村的“建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按保护价3.5元/斤收购。记者在张惠庆的家中看到,个个菌棒出菇良好,每天都有170斤左右的蘑菇收获。张惠庆说:“每天都有近500元的收入,我也不用出去打工了,还能照顾女儿,双联办的工作人员准备十月份还给我再送200个菌棒,我的生活看到希望了。下一步,我准备自己再购买一点菌棒,这样下来,我争取明年收入能达到15000元,真是感谢双联让我走出了困境。

    窑街街道大砂村包村组长董永平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按8.5元每个的成本价给有种植需求的农户提供菌棒,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以“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形式,扩大种植规模,在提高产量和效益的基础上,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力争在3年内把大砂村打造成全区优质高效的“蘑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