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改变贫困的传奇

08.10.2014  21:35

农贸市场上商贩在收购土豆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富民行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是一个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现状的传奇。跨越这一步,用了3年。从产业富民、项目帮扶,到整村脱贫计划;从设施改善、环境改变,到美丽乡村建设;从干部入户、驻村蹲点,到上下一心合力共建,这三年,对于兰州市的贫困村来说,迈出了整整一大步。双联三年,是扶贫攻坚的三年,是改变落后的三年,也是原先的贫困村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年。

A

产业富民

给贫困村一把万能钥匙

3年前,我们第一次踏进永登县通远乡牌楼村是4月初,正是当地农民准备春播的时候。牌楼村是当时通远乡条件较好的村,以“陇椒”品牌为主的大棚蔬菜虽然让这里的一部分农民先富了起来,但是这个村的贫困面依然超过了60%。当时担任乡长的唐文胜苦笑着说,牌楼村还是全乡十多个村里面条件较好的,大多数山区村的贫困面甚至在80%以上。这些贫困村的共性特点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村里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差,都是没有任何集体经济的空壳村。

其实这也是当时兰州市各个县区所有贫困村的一个缩影:闭塞、落后、贫穷。在对我市三县部分贫困村采访时,有一个最真实的感受,就是这三年甩掉贫困帽子的大多数农村,无一不是在产业富民方面做足了文章。“选好产业,让农民自己参与进来,让农民真正看到致富的希望,这才是双联行动的关键,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法宝。”兰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朱宗诚认为,扶贫就像中医看病,号不准脉,就下不准药,治不好病。精准扶贫就是要号准脉,下准药,治好病。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困难和优势都心中有数,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唱拿手戏、打优势牌,逐步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他们真正种上“摇钱树”、养上“下蛋鸡”,依靠自身力量治愈贫困顽疾。

一方面是贫困村固要发展的愿望,另一方面是联扶单位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当这两者在产业富民这个着力点上交汇的时候,贫困村的脱贫就找到了一把万能钥匙。

B

基础先行

让农村发展充满后劲

2013年11月,对于皋兰县黑石川乡大横村的农民来说,这个冬季的夜晚不再黑暗了。在联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从此孩子们不再担心摸黑上学,大人们也不用担心夜路难行。对于这个没有集体经济的空壳村来说,如果没有联扶单位的支持,这样大的亮化工程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其实双联这两年多来,像大横村这样悄然发生变化的农村几乎遍布兰州的所有县区。铺路、修渠、种树,装路灯,建文化广场,如果说农民们对于产业发展还处于模糊的认识状态,那么眼前的这一切都是他们亲身感受的变化。“路修好了,街道上种了树,安装了路灯,环境越来越好,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武胜驿街道上开饭馆的马师傅提起这两年镇子的变化,说的最多的话题是环境改变后他自己生意的火爆。

对于兰州市的大多数贫困村来说,这些年制约发展的瓶颈虽然各不相同,但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无疑是最具共性的。三年来的联扶,几乎让全市所有的贫困村在道路交通方面提升了一个等级。因为路好了,位于七里河区阿干镇西南部的琅峪村村民卖百合都比别处能多出一块钱,同样也是因为路好了,榆中北山农民的中药材每到收购季就供不应求。我们在阿干镇琅峪村采访时看到,这里以前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的山路已经全部硬化,7个村民小组中有5个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支书张才明说,通过人大代表筹措的340万联扶资金在村头建设的百合库,现在已经投入使用,年储存量可达500吨,同时发展百合深加工和精包装,有效解决了当地百合保鲜难、存储难的问题。“要致富,先修路”,对于贫困村来说,路好了,农产品才有了去处,发展才有了后劲。

C

干部进村

架起一座沟通民心的桥梁

在书写双联的时候,我们最不能忽略的是那些驻守在联扶一线的人们。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产业富民、项目带动才有了保障,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整村脱贫、扶贫攻坚的任务才能及时分解完成。

绝大多数联扶干部能做到倾注真情为农民帮办实事。最明显的一点是,联扶干部与农民的感情越联越亲,关系越走越近。”市委农工办联扶处干部康敏说,市委办公厅组织处处长郑文成长期在火家台村驻村开展工作,争取项目,协调资金,兴办实事,以真情实干换来了群众的信任。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倾力帮助联扶户,把连扶对象视为亲人的例子举不胜举。市委组织部干部狄华春,为了帮助联扶户发展产业项目,在帮扶对象最困难的时候主动借钱帮助他修建葡萄大棚;兰州市公安局便衣侦查支队副支队长于继春将联系户接到自己家中资助看病;市旅游局干部张炜为联系户争取因车祸生活拮据的法律援助资金;市财政局教科文处副处长刘宏远为联系户圆孩子上学梦……

通过联扶工作,改进了机关作风,锤炼了干部能力,群众得到了实惠,干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年前,榆中县清水驿乡农民郝明德饱含热泪写信感谢党、感谢联扶干部为其解决家中困难、帮助脱贫致富。

联村工作组用了心、使了劲、见了效,让农村真正有了新变化。”榆中县水泉湾村党支部书记陈得恩感慨地说。在榆中县龙泉乡、中连川乡等帮扶村,几个联扶单位的干部都是驻村帮扶的,很多人都克服了水土不服、没有地方吃饭等实际困难,长期驻村帮助村里向前发展。“让干部驻村成为常态,让机关干部走进田间地头,真心和农民交朋友,了解民情民意,把帮扶工作落实到最具体的环节上。”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方淑英说,各级联扶单位、联扶干部把联扶工作与转变机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紧密结合,进村入户,贴近群众,察民情、解民忧,在联扶工作中转变作风,在转变作风中服务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密切干群关系。

我们的采访要告一段落了,但我们的双联活动依然在继续,我市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步子正在充满希望的路上前行。兰州晚报记者肖朝利瞿学忠彭维国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