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法宝”助推临泽畜牧产业
临泽,11万农民养着23万头牛,“人均两头牛”成为这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也成为临泽县的一张崭新“名片”。
5月13日下午,临泽县新华镇长庄村养殖户老宋和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来到长庄养殖专业合作社为自家40头牛添食、喂水。老宋说,他每天的任务就是给牛送两次“饭”。“不到两个小时就忙完了,轻松着哩。自从加入了合作社,不但饲养方便了,效益也提高不少,去年我收入12万元哩。”
记者在位于沙河镇的兰花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看到,这里严密科学的饲料配方、专业化的防疫服务、精细化的管理操作让高标准牛舍里的500多头肉牛享受着舒适的生活。
截至去年年底,全县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26万头、23.36万头和31.89万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其中,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3021元。从“散、小、低”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短短几年时间,临泽县畜牧产业何以得到长足发展?用临泽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顾天军的话讲,政策“催肥”、科技“扶壮”、防疫“保安”是三大“法宝”。
政策“催肥”
产业培育,政策先行。作为典型的绿洲农业灌溉区,无论是生态环境、水质条件还是秸秆饲料等生产资源,临泽都有着发展畜牧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
连续几年的临泽县委“一号”文件,对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都有明确具体的扶持意见。其中,涉农项目资金逐年递增,畜牧业均位列政策扶持首位。
临泽县按照“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打响、档次提高、产业链延长”的要求,以扩大养殖加工规模和建设养殖小区为突破口,从养殖小区建设、畜种改良、牧草培育、疾控防疫、龙头企业扶持等各个环节,进行项目、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对由农户合作新建的1000头以上存栏规模并推行循环清洁标准无害化生产的肉牛养殖场,发放以奖代补资金30至60万元;对已达产达标、效益明显的肉牛养殖场区,发放以奖代补资金1至5万元……差别化扶持政策,力促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目前,以平川、板桥、新华、蓼泉、倪家营等乡镇为重点,临泽县着力建设18万亩优质牧草产业带,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逐步构建“牧草、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畜禽养殖-肉”“乳制品加工-沼气发电-有机肥料”草畜产品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产地、绿色产品认证,打响“金张掖”牛产品品牌,促进标准化、规模化、循环化小区养殖建设和加工企业专业化生产。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场)108个,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大户1.99万户、各类专业协会或合作社27个。
科技“扶壮”
以科技为支撑,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记者走进位于临泽县沙河镇兰化循环农业示范园的兴农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这里无论环境、规模、生产流程,无不彰显着科技的力量。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说,2012年,合作社从张掖选购高代次西门塔尔能繁母牛180头作为母本,引进德系西门塔尔冻精作为父本,经过杂交改良,培育出既有良好泌乳性能又具有较高产肉性能的“河西肉牛”新类群。
同时,在养殖场推行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肉牛育肥技术、牛舍温度湿度自动调控等多项技术,让科学养殖成为名副其实的“效益增长源”。这个合作社建成至今也不过两年时间,却已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
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环境优美化”的“六化”要求,临泽县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以良种、良料、良舍、良医、良法“五良”技术配套为重点,引进畜禽新品种5个,引进先进的安格斯肉牛冻精,并成功培育出第一代,使乳肉兼用牛养殖形成规模。同时,以养牛大户为重点,推动乡镇、村社青贮示范点建设,创新秸秆高效利用模式,大力推广窖贮、袋装青贮、包膜青贮等多种模式,初步形成“30万亩玉米制种、16万亩人工草地—350万吨饲草—20万头奶肉牛养殖、30万只肉羊—1.3万座沼气池—6万吨沼渣沼液—2万亩设施农业”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目前,全县已建成玉米秸秆青贮示范点62个,新建成青贮窖1739座,不断加大新技术引进示范力度。
防疫“保安”
畜牧养殖,防疫先行,服务跟进。按照“统一免疫实践、统一药品调配、同步组织消毒”的要求,县上定期组织防疫人员,逐村对养殖企业、分散养殖户饲养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对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鸡“两瘟”为主的重大动物疫病进行严格防控。通过一系列防控措施,确保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保持在100%,免疫抗体保护率达90%以上。
同时,严格市场准入和质量认证要求,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建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定期对生猪定点屠宰场的生猪和养殖环节的动物开展“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动物及其产品检疫相关规定,投资20万元在沙河镇兰化小区及新华镇胜利村修建永久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池,率先在全省实行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政策,严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关,确保全县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记者张学明 通讯员陈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