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需“量、质”共进

16.04.2015  03:03

    4月12日,省统计局发布《甘肃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止2013年末,我省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3.1万个,比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时(2008年末)增长38.7%;产业活动单位达到18.04万个,增长28.9%;有证照个体经营户达到53.96万个,增长28.7%。我省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中,全面掌握了省内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相关报道见4月13日《兰州日报》二版)

    相对于第一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却可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再分配以及三产的有效融合起到重要作用。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就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好的产业融合趋势,可使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为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间的渗透、交叉起到连接和润滑的作用,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可促使市场结构在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动中不断趋于合理化,通过建立与实现产业、企业组织之间新的联系而改变竞争范围,促进更大范围的竞争,使市场从垄断竞争向完全竞争转变,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新的数据所显示的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较高比例的增长幅度,说明自2008年-2013年末,第二三产业在数量上有了长足进展,相信这个数据在接下来几年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是,量的提升如何带来质的飞越。产业之间的高效融合需要科技创新,这也是第二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动力,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大创新投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不断提高研发投入,是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关键,更是产业融合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正在对我省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产业布局优化,才能以更健康的态势加快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调整升级的良性互动,从而切实有效的提升我省三产之间的增加值的内涵。

    产业优化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产业融合更需要造就大批复合型高级人才。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双重经济效应,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核心推动力。不少国家发展经验表明,尽管通过引进技术和资本导入是很多国家经济增长的捷径,但“自给自足”的技术进步仍将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根基,这种根基扎实稳健,其可持续性难以被取代,而这,取决于人才的储备,我们应该看到,人力资本作为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能极大地带动生产的增长。只有将这些因素共同抓实,才能在产业发展上创造更优的环境,也才能不断提升我省经济发展的量与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