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隆重举行201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大会
为进一步总结实践活动经验、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10月30日下午,学校在逸夫科技馆四号会议室隆重举行2015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
校党委书记张俊宗,副校长赵兴绪、郁继华,纪委书记李炳毅出席表彰大会。表彰大会由副校长吴建平主持。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及机关有关部门的领导、学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正式开始,副校长赵兴绪宣读了表彰决定,与会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发了奖状和证书。共有22支优秀团队,64名指导教师,167名优秀队员和54件优秀实践作品受到了表彰奖励。四名实践队员代表作了“实践归来话成就”主题发言。
杨钦然代表校学生会赴西安市都市极限生存团做了交流分享。此次极限生存一行共10人,每人只携带了50元的生活资金前往西安,并凭自己的努力在西安生存6天,同时还要完成拜访6所西安高校等3项挑战任务。初到西安,社会的艰难,四处碰壁的体验让他们原先的美好憧憬变为泡影,一行人在古都西安的烈日下体会了社会冷暖和生存的艰辛。杨钦然感慨地说道,“第一次感觉到了生存的压力,亲身体验了什么叫山穷水尽,什么叫走投无路,我们都沉默了,是我们太单纯了,真的太单纯了,这个社会跟我们想的是不一样的,真的不一样。没有想到独自一人在外生活是这么的艰难!”。他分享了三个方面的感悟:一是路上发传单必接,二是把父母的血汗钱认认真真花,三是学习与工作态度的转变。最后,他号召同学们说“要是现在不努力,未来的生活也许就是如此艰难,同学们一定要趁现在压力还不大的时候,好好努力。”
爱的接力,没有终点。来自人文学院的同晓洒分享了“爱的痕迹”团队在社会实践中的体会。她向大家介绍了团队八年来的足迹,也诉说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今年的社会实践继续传承着以往爱心放映、免费拍照和特色支教的特色内容。此外,团队一行人还为当地人讲授电子商务知识,走访村民,关心问候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同晓洒还分享了一则感人的故事,她讲到在活动中遇到一位患小儿麻痹症的儿童,由于病情较重,那个孩子说不出话,只能支支吾吾地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她很少哭,因为她怕父母担心”。简单的言语却包含万千情感,现场观众不少都湿了眼眶。她告诉大家,正因为有爱的存在,这样的团队才会年复一年地去排除万难,为人们带去温暖,始终如一地坚持了八年。她说,爱的痕迹团队会继续按照“爱是一种力量,我们量力尽心”的理念,把他们的实践活动坚持下去。
益润陇原公益创业平台关爱抗战老兵实践团代表张敏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们在探访抗战老兵时的故事,分享了在这次社会实践中的收获与感动。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们的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和甘肃地区部分老兵进行访谈,在聆听他们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故事的过程中收获了诸多感动和震撼,也为抗战老兵们送去了温暖与关怀。她说到:“抗战老兵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也是这个时代青年学生的榜样。”她与同学们分享了“三发子弹与一颗手榴弹”、“锉刀与钢盔”、“全营唯一的幸存者”这三个抗战老兵的故事,他们在短短十多天的访谈过程中,抗战老兵的故事让他们一次次的流泪、一次次的感动,也让他们一次次的咬牙切齿、一次次的热血沸腾。老兵们最让她们感动的话就是“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死亡已经不是我们最怕的东西了,我们最怕的就是被遗忘,被社会遗忘、被人民遗忘。”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最后她表示,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志愿者的行列,给予老兵们关怀和尊敬,号召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感恩这些应真正被感恩的人,我们不会忘记,国家不会忘记。
大学生通讯社赴广河县齐家镇马家湾村义务支教服务实践团代表张晨鸣同学分享了他们在支教时的见闻与感受。他们围绕为什么要“精准扶贫”?“双联”后当地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大学生能为“双联”做些什么?等几个问题在经济较为落后、生活条件较差的广河县齐家镇马家湾村展开了调查。通过同学们在当地的走访调查,他们看到了“双联”给当地村民生活以及教育观念转变两个方面带来的显著变化,并对当地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也通过支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当地儿童带去了关心与温暖。
校党委书记张俊宗做了总结讲话。他对此次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实践任务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学们表示热烈地祝贺,向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付出辛勤劳动的指导老师和团学干部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随后,他就四个团队代表的发言分别进行了点评。他说,有的同学通过在西安的都市极限生存挑战,感受到了社会冰冷的一面,体会到社会上工作的艰辛,知道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有的同学通过‘爱心接力’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散播温暖,感受到了社会温暖的一面;有的同学,去探访了那些为国家、民族奉献自己的抗战老兵们,听他们讲述历史,被他们“不怕死亡,更怕被遗忘”的感受所震撼;有的同学参加通过社会实践体验“双联”,在调查中了解省情,理解双联和精准扶贫的内涵。这些都是同学们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同的视角看到的社会是不同的,但是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是否感受到了爱。爱是社会永恒的主题,爱是相互的,一个人如果不付出爱,那他就得不到爱,要想获得一生幸福的生活,就必须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同学们在实践中关注留守儿童、关爱抗战老兵,用实际行动付出爱,主动承担着社会责任。他告诫同学们说:“其实社会责任有时并不需要我们做很多的事情,一句话,一个问候,一份爱心都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他结合同学们的发言,谈了两点体会。第一个体会是通过活动增强领会火热生活和投身实践的自觉性。是否自觉的参与社会实践是重要的前提,而后他以人类历史的发展变迁为例阐述了社会性与社会能力的提升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命题。他指出,教育本质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使学生社会化程度高一些、速度更快一些。社会实践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融入社会、认知社会,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完成从对社会的初步的了解到深刻的认识,最后达到对社会做出大的贡献。
同学们应从两个方面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一是充分理解社会认识的多样性。社会对每个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学生的评价不是单一的,只有把自己的生活装点的丰富多彩,让自己变得更加全面,也就更容易被社会所接纳。二是丰富对社会的感受。“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感性的认识占生命中大多数,只有不断提高对社会实践的感受力,进入社会就不再苍白,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就不再是很沉重的话题。
第二个体会是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是投身社会实践永恒的话题。他指出,社会责任的承担是要从小从细节开始,见面打招呼,学会礼貌待人都是责任的具体体现。只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才能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目标。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不一定都要到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关注农业这个领域,在城市中解决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问题。此外,还要把目光投向到双联和精准扶贫中去,如果不能帮助我们身边的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则是对农业大学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逃避。关于创造力,他指出,社会只喜欢有创造力的人,最有幸福感的人也是具有创造力的人,一味地模仿别人是没有成就感的。创造力的体现不仅仅是发明,发现了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创造,希望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最后,张书记告诫每一位同学说,大学的生活、每个人的人生不像演戏,没有彩排,所有的生活都是真实的。同时,他也希望同学们像杨钦然同学号召的那样赶快努力。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指导中来,在感受到同学们的变化的过程中,实现作为教师崇高价值。
据悉,在今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共新建11个社会实践基地,发放农业科技资料8958份、调查问卷11693份;走访农户及慰问孤寡老人4882户;捐赠图书、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13017件;开展科普知识讲座64场、专业技术培训及咨询112场,各类主题讲座谈会151次;播放科技教育影片63部,组织文艺演出28场;开展支农支教、科技帮扶及公益服务等受益人数10273人;撰写调查报告、实践心得体会3900余篇, 20多家新闻媒体对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