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强:“2000万房产合法”反证多少伪命题

02.11.2015  10:59

 近期,江苏省泰州市住建局一官员在任前公示中公开价值逾2000万元房产,引发舆论热议。泰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日前回应称:拟任干部的巨额房产确系父亲赠予。(11月1日《京华时报》)
这个没有烂尾的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之前的一些担心,其实只是伪命题。
首先,公众并不是对官员财产敏感,而是对财产是否合法敏感。在讨论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时,一种反对意见是,公众是情绪化的,一旦如实公开官员的财产,公众就可能因为官员财产超过自己,超出想象,而产生怀疑和误解,结果导致官民之间误会加深。这个假设看上去挺有道理,但混淆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公众敏感的不是官员财产本身,而是官员的财产是否合法。如果官员的财产是合法的,比如新闻中的2000万房产来自赠予,公众又怎么会合理怀疑呢?只要官员能够自证清白,证明自己的收入来源是合法的,公众对其身价自然会欣然接受。
其次,公开的范围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越广泛越好越彻底越好。官员申报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是在公示时却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种担心是,公开的范围越广,不必要的议论就会越多,对于官员申报内容的审查,由组织部门执行就可以了。这种担心轻视了公众监督,拔高了内部监督。事实是,公众舆论并不会无事生非,就像2000万房产被认定合法后,相关猜疑也随之消减。
第三,并不存在普遍的仇官仇富,之所以有如此反应多是因为信息模糊。仇官仇富,被认为是公众情绪化和认知标签化的表现。但事实是,这种认定有些武断,一方面,公众没有那么情绪化,另一方面,个案中的情绪化多是缘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缺失所致。以2000万房产合法的舆论为例,当权威的信息被快速给出时,公众并没有陷入一种仇官仇富的偏执中——即便一个官员拥有2000万身家,人们也没有对其产生天然的仇视;当人们的质疑得到了合理回应之后,人们接受了这个客观事实。如果说,仇官仇富一定存在,那么公众所仇视的也只是贪腐的官员,和不合法的巨富。
作为一个个案,“2000万房产合法”的新闻已经告一段落,很难再掀起舆论的热潮。但是作为一个典型案例,“2000万房产合法”的新闻可以引起的反思却有很多,其中的一个视角就是,这个新闻可以证明诸多似是而非的伪命题,从而为相关的改革提供更多的现实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