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成的传奇人生

24.11.2014  14:36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文革”时期,会宁县文化馆的一位同志下乡采风,一日他夜宿于会宁北乡的郭城公社。冬夜,寒风凛冽,他想到柴房里抱些柴火御寒取暖。可是无意中他却在柴火堆中发现了三四轴书画。他感到很惊奇,就向公社干部询问这些书画的来历,被告知,这都在抄家中抄出来的东西,后来被当做废品,准备供食堂生火之用。

    徐徐展开这些画轴,发现有金廷标的《苏门学士雅集图》、方琮的《夏云多奇峰图》、余省的《春景图》等清代的名家绘画珍品。

    其中金廷标所绘的《苏门学士雅集图》尺幅硕大,长3米有余,高1米有余,这幅画因有金廷标的款印,故可以断定为金廷标的真迹无疑。金廷标为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宫廷画家,他的画作大都得到乾隆皇帝的题跋。画作中人物栩栩如生、极为传神;而山水更是雅静而空灵,似乎能听出小桥流水之潺潺淙淙之声。苏轼是北宋文坛的翘楚,在当时享有盛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其中黄廷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等曾得到他的奖掖,故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幅画中就绘有黄廷坚、佛印等与之交往的人物。

    那么金廷标的画作又是如何在偏僻贫瘠的会宁被发现呢?原来会宁郭城在清末曾考取了一名进士——万宝成,此画即系万家的旧藏,正是在抄家中被抄出。

    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会宁、靖远一带兵燹四起,生灵涂炭,百姓四处逃难。在郭城驿有一个叫万文尉的人,领着即将分娩的妻子也加入到逃难的行列中。一天他们寄身于一口破窑中,幸好窑里有一土炕。万文尉就在窑四周拨了些荒草将炕烧热,就在此时,孩子落生了,这个孩子就是万宝成。可是没有东西包裹,万文尉就想掏些热炕灰,以给孩子取暖。可是就在他掏炕灰时,却意外在炕洞里

    发现了一些亮闪闪的银元宝,他一数整整40个。原来,这同样是一些逃难人将携带的银元宝藏匿于此,可能是后来元宝的主人被匪徒杀害而遗失在这里。他想先用这些元宝救个急,如有人寻来,再还给人家。待战乱平息后,万文尉携妻带子和意外得到的元宝,回归乡里,仍从事耕种。但生活相对富裕一些。因此,他格外重视对后人的教育。万宝成从而得以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他也聪颖好学,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中三甲176名进士,敕授奉政大夫、五品同知衔,官山西定襄知县。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又会同我省进士范振绪、杨思、闫士璘等东渡日本留学,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他们与陕西留学生创办了《关陇》杂志,宣传了革命思想,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初九被确定为溥仪皇帝的登基大典。此前对于大典的鸣赞官(即司仪)的选拔,要求条件极为苛刻:一要进士以上出身的官员;二要名字吉祥;三要身材魁梧、仪表堂堂。而万宝成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万宝成”即“万成大宝”也,出自于《周易》:“圣人之大宝曰位。”指帝王之位万年吉祥之意。就这样,身材魁梧、眉目方正的万宝成于当日吉时,立于丹墀,朗声鸣赞。在百官跪拜的大礼中,摄政王抱着哭泣的溥仪,登上了太和殿的宝座。

    万宝成酷爱收藏古玩字画,他寓京期间,经常在琉璃厂、荣宝斋等处游走,与书画家、收藏家广为交际,冯玉祥入驻北平,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期间致使许多书画古玩流入市井,他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收藏,前面所提到的金廷标的《苏门学士雅集图》、方琮的《夏云多奇峰图》、余省的《春景图》等即为宫廷藏物,可能原为皇宫中装饰屏风之用,后被换下而流落民间,而险些成为引火之物,真乃大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