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学生调查七里河区兰州鼓子保护与传承现状

07.11.2014  15:08

 

鼓子协会的艺人

项目小组成员了解鼓子现状

 

        11月3日下午,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穆永强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兰州鼓子活态传承与立体传播计划”小组的八名同学走访了七里河区兰州鼓子协会,亲身体验并感受了兰州鼓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与艺术魅力,并与协会会长和成员就兰州鼓子传承与传播问题做了详细访谈。

        有“艺苑奇葩,金城正声”之美誉的兰州鼓子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曾是兰州的一张文化名片,曾是兰州家喻户晓的文化娱乐形式,每逢婚丧嫁娶,老兰州人聚集在一起弹唱,每当高潮之时,一人演唱、众人帮腔,气氛十分热闹。兰州鼓子引起过广泛关注。1983年,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2010年4月12日《兰州晚报》以“台湾音乐顽童恋上兰州鼓子”为题对兰州鼓子的艺术魅力进行了报道。但近年来,兰州鼓子面临消亡的传承困境。2006年,兰州鼓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小组访谈了协会会长郑永谨及其他老艺人,详细了解七里河区兰州鼓子协会章程、会员人数、活动时间和内容、鼓子传承困境与发展等问题。郑会长指出,七里河区兰州鼓子协会成立于2007年,目前活动场所是会员家的一间小房。协会一直自筹经费,运转困难。协会艺人年龄平均在65岁左右,传承人青黄不接。郑会长十分担忧鼓子的未来。项目小组提出通过兰州鼓子进高校加大传播力度的建议。郑会长表示赞同,并希望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传承兰州鼓子这一文化瑰宝。

      项目小组观察到,七里河区兰州鼓子艺人活动的场所空间狭小,陈设简单,十几个艺人聚在一起,表演鼓子时,有的弹洋琴,有的拉二胡,有的唱鼓子词,到了高潮处集体帮腔。简陋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老艺人的热情,同学们被老艺人对鼓子的热爱深深打动。

        在采访中,项目小组强烈感的受到,兰州鼓子有着流行音乐没有的纯朴和厚重,令人回味无穷。从艺人的表演中可以感受到兰州民间传统文化积淀的厚重。同学们为能欣赏到兰州本土文化遗产而骄傲,同时也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大家决心竭尽所能传播兰州鼓子的遗产价值,积极呼吁构建社会公众参与兰州鼓子保护机制,抢救这一文化遗产。

      由法学院本科生承担的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兰州鼓子活态传承与立体传播计划”立项以来,通过调研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项目小组将持续关注鼓子,并与协会合作为兰州鼓子的传承和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