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运时:无法撼动的春节传统

09.02.2015  20:48

  春节就要到来了,我们这个民族又开始了集体性的“忙年”,虽然春节炸鞭已经部分解,但年味越来越淡了却是不争的事实,关于过年,人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当作一种文化现象而关注。

  近些年,西风东渐,不少时尚的国人过起了洋节日,从而使我们的“节日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姿的方式和风味。有人据此担心,洋节日的盛行乃至风靡,会否影响传统节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并进而侵蚀甚至动摇传统文化的根基呢?

  此种担心似乎并非空穴来风。以西方“情人节”与中国的“七夕节”相比较,尽管后者的历史更为古老、文化内涵与浪漫程度丝毫也不逊色,但西式情人节如今大行其道,让七夕节黯然失色,可谓是“西风压倒了东风”。每到“圣诞节”,商家早在一两个月前就开始宣传造势,城市中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市民尤其是年轻时尚一族,会纷纷走出家门,逛街购物,观影饮宴,通宵达旦地享受生活。

  洋节来势汹汹,但实际上根本无法与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春节等相提并论。后者依然是涉及到十几亿国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中华民族基本上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国度,重视家庭伦理和家庭意识,群体的观念极为浓厚,同时也较为传统保守。过春节,人们很早就要精心地筹备美味佳肴,走亲访友,不论天南地北也要赶回来与家人团聚。除夕一家人团圆、吃年饭、包饺子、守岁(现在包括看春节联欢晚会)就有着特殊的寓意,而拜年则强化了家族的联系性和亲密性。总之,数千年来,当亿万国人在同一时刻、用同一种方式过同一种节日,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民族习惯,任何个体不可能不受其影响。而一种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自觉地保持它的超稳定结构,保证它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虽然枝节上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根基则不可动摇。而且传统文化往往具备极强的延续性和可复制性,即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它也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长久地存续,并反作用于社会生活。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海外华人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也仍然保留着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如果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春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具有强大的功能,它有益于民族的凝聚,因此也具备了顽强和长久的生命力。

  因此不必过于忧虑,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宏观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重组的现象非常突出,洋节一时盛行尚属正常。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经济制度的学习,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使得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和侵袭,西方的价值标准、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影响力随之日益提升。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是洋节日的泛滥,并被视为前卫、合乎潮流之举。国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观念的急剧变化与更新,使得在过节方式上更趋向于直接率性,并有物化的趋势,含蓄内倾的传统节日逐渐式微。而大众传媒的宣传、商家的促销攻势,人们行为的集体无意义影响,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接受和实施此种过节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全盘认同此种文化。应该看到,颇多国人融融泄泄地过着洋节,但对其起源、宗教和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事实上他们也并没有迫切的欲望去探求相关的知识。洋节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商家促销和市民狂欢的一种由头或借口。另外,洋节主要还是在某些时髦人士中流行,其主体是年轻人,而且即使是狂欢的人群当中,跟风从众者居多。

  现代化进程,本来就是传统与外来文明互相融合的过程,我们固然不能与传统隔裂,摒弃其精华,盲目地遵从于外来文化,但也不应该象印度的某些极端民族分子那样以骚动、殴辱情侣的方式抗议西方文化的入侵,要对自己的文化与节日传统的保持足够的信心——至少,春节的全民性和普遍性让我们有这样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