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武明 换一种方式记住历史

27.08.2014  09:47

出兰州,驱车沿高速来到甘肃榆中县,行至一座响起“叮叮咚咚”敲打声的木质院落,门牌上写着“榆中古建筑制作技艺传习所”“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丁武明的小院儿就是这里。

结构、尺寸、花纹等必须准确

是还原不是艺术加工

面色黝黑,一手尘土的丁武明把我们引到里厅,这里宛如微缩古建筑大观园:天安门、天坛祈年殿、西安钟楼、永昌钟楼、嘉峪关古城全景、五泉山万源阁、红柳沟古戏楼、兴隆山卧桥……

这些微缩古建筑都仿制得极其精巧,城墙上的门是活动的,斗拱、屋檐以及梁壁花纹精细,也是人工雕琢而成。

丁武明是榆中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现已年近花甲。20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后,他跟着父亲学了木工,称自己为“匠人”,算是学了一门手艺。

微缩以往就有,解放前做个大活,比如民间的四合院或者局部的三件套都需要个小样。小样让修造者在直观的前提下有合理的目标,比图纸更为直观。哪里高了矮了,哪里花草配得不好了,都能看出来。

从1983年起,丁武明开始在工作之余试做第一件微缩作品,这一年他去了10次嘉峪关,最后制作出袖珍版的嘉峪关城楼。

只要谈及古建筑,丁武明就滔滔不绝。他说,自己的微缩是忠实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原制作技术,对古建筑按照一定比例还原,并非艺术加工。如天安门城楼,就是按1∶40的比例还原的。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丁武明上北京、下江南,寻访古建筑中的扛鼎之作。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目测、绘图加上丈量。“许多人都觉得我的行为很奇怪。会有工作人员上来问,你这是干啥呢?但是解释之后他们都比较理解。”丁武明回忆起自己测量天安门城楼时:“我们去了3个人,2个人拉尺子,1个人记录。然后被问了,我就说,我要制作微缩天安门。结果很顺利,人家点点头,同意了。”然而不是每件作品都这么幸运。“上海龙华塔就是估算的,当时没办法靠近,因为它是危塔,我是站在远处估算的。

几十年长期制作,丁武明练就一身估计大致尺寸的好本事。尽管古建筑的资料都在档案室里面,但他还是得去看去量,就怕有误差。

入选省级非遗,“天坛”被收入国家博物馆

要制作也要研究

丁武明的作品以古建为蓝本,以油松、核桃木、梨花木、紫檀木为原材料,经绘图、选择材质、确定工具、加工零部件、组装、彩绘等多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基本保留了古代建筑独特、严谨的布局结构和优雅、和谐的文化内涵,极具科研和艺术价值。2010年,丁武明的“微缩古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众多作品中,一件用紫檀木制作的北京天坛祈年殿是丁武明的得意之作。360度转圆的祈年殿微缩起来,从建筑制作和思路,难度都比一般的矩形建筑大。这件作品现入藏国家博物馆。

制作前的画图是最难的地方,制作反而比较简单。画图构思思想上压力特别大,夜里两三点钟都睡不着。好比祈年殿、黄鹤楼、天安门城楼,都得一模一样的,部件都得一件不少,否则就不符了。”丁武明说。

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世界一流的。从观赏的角度看非常精美。哪怕一百年、一千年的建筑,防震都非常好。防震感集中体现在它的斗拱,斗拱有消力作用,建筑造型和外观千奇百怪。而现代建筑则多是四方四正的。”丁武明说。

9年前,丁武明赚了一些钱,就有经济能力来专门支撑这个爱好。他也说了自己对古代建筑的思考:“我很喜欢看各个朝代的斗拱,从建筑造型来看,每个朝代的风格都不尽相同。”丁武明的下一个微缩目标是山西的鹳雀楼。他的案头上,摊着刚刚绘制完成的鹳雀楼的剖面图。他还想去看一看山西的民居。“山西的民居非常出色。我已经去了好几回但没走遍。

想把古代的有名建筑微缩完

建个微缩古建博物馆

在摩天大楼接踵而来的同时,全国各地的仿古建筑也是随处可见。丁武明看了几处,觉得现代的有些仿古建筑“仿也仿不像”,古代建筑制作比较讲究,在配材上有着严格的控制。如果没有经济能力就不做,但做了就要负责。

甘肃省有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古代建筑,丁武明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取材于此。他按照1∶10的比例对榆中县的兴隆山卧桥进行了微缩,如果以后这座桥灭失了,将他的作品等比例放大,可以体现桥的原貌。1953年的兰州卧桥已经灭失,但是通过微缩作品的形式,兰州卧桥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下来了。兰州城楼的制作,是他通过报纸的模糊照片分析完成的。

留存了这些建筑,也就留存了历史。“消失的建筑做得非常精细,复制的时候可以按比例放大。而这种微缩古建筑,内部结构比外观更加复杂,难点都在内部。”他把一件作品的底部翻转过来,建筑内部的各种精细结构呈现了出来。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丁武明最大的梦想是组建一个微缩建筑的民间博物馆。9年前,他的建筑活走上正轨,让他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专门做自己的微缩建筑,并把技术传承给徒弟。现在组建的兰州金明木雕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一个团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致志地投入其中。

做了这个活儿几十年,只有近5年的作品我才对自己满意了,过去几十年的经历,都是对自己构思的一种磨砺。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世界一流的,我想在有生之年,必须把全国的著名作品做完。像应县木塔和雷峰塔,我要都做出来。建成微缩建筑的民间博物馆,保存下这些精美的古建筑的样子。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7日 20 版)